文/包法利小姐
今年年后咋回事儿啊,贵圈新闻都自动按系列走了!
首先是英年早逝系列,从2月到现在,东亚文艺圈已连续走了好几位,最大的大S才48岁,00后金赛纶甚至未满25岁。
再然后就是以杨幂金句为标签的“反正结果都那样”,花好月圆不长久,一拍两散倒是越发不稀奇。
上月,曾经也算一对璧人的陈晓陈妍希刚刚官宣离婚,本月,胡杏儿老公李乘德又被曝夜店“不守男德”,同多名年轻异性搂搂抱抱。
由于广大观众朋友跟胡杏儿比较熟,大家立刻就代入了娘家人视角,替美女不值——“哎呀,此前被黄宗泽那个浪子耽误好几年,好一个情路坎坷,本以为后来修成了正果,咋又被辜负了呢!啧啧啧……”
李先生看到舆情也火速用英文回应了,大意如下:过生日喝多了跟家人朋友抱一抱很正常嘛,拥抱是一种传递爱的方式嘛,你们这些冷血的土逼不懂啦。总之,我,只是一个拥抱者哦。
网友神接话:胡杏儿,一个忍者。
第三个系列呢,是我之前盘点过的、你们也喜闻乐见的“深情男”。泪洒雨中汪小菲、头纱吻开创者陈晓,以及连续多年悼念离世前女友的李威,皆榜上有名。
这不,近日听说还有一位意想不到的隐藏选手,他就是去年小风光了一把的上过《歌手》的海来阿木。
之前他最大的槽点无非就是唱歌土,但据前妻爆料,看起来老老实实的他竟然集齐了渣男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月子期间出轨、月子期间家暴、月子期间把妻子赶出家门且不让带走孩子、离婚后还要求妻子退还双倍彩礼……
前妻还表示,之所以讲出这些,是因不堪网暴困扰,不愿再被海来阿木的歌迷泼脏水,说她嫌贫爱富、不愿与丈夫过苦日子。而事实却与此大相径庭,自己不仅忍受了丈夫的冷漠和暴力,还承受了孩子出生六十多天就因病去世的丧女之痛。
男方曾为去世的女儿写了首歌,还称每年都会去给闺女扫墓,自立好爸爸人设。女方作为孩子妈,却被划为了道德感低、没有心的凉薄之人,两厢对比,属实耐人寻味。
这个故事的诸多细节还有待考证,但不得不说,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再一次加固了我们对“深情男”的刻板印象——台前越忘情,幕后越薄情。
再次复习一下经验之谈——但凡以深情做卖点,十有九诈。
本来就是专属于亲密关系双方之间的态度和动作,一旦以获得第三方赞许为目标,就很容易夸大变形。再说了,对身边人友善负责那不是应该的嘛,干嘛要浓墨重彩拿来讲?是没有其他优点了么?
好,总结完毕,简而言之就是对于浪漫爱情的再一记重锤吧。模范伉俪也会陷入不忠疑云,深情男人的背后可能藏着狡黠与暴戾。
那个耳熟能详的结论又要呼之欲出了——“远离男人,不婚不育保平安!恋爱狗都不谈!”
早在琼瑶阿姨去世之前,大家伙儿就已经对恋爱结婚戒备森严好多年,那么多的身边事、那么多的贵圈新闻、那么多的“恐婚”影视剧似乎也不断印证了——“婚恋故事里,从来都不缺鸡飞狗跳和伤害抛弃,伤心伤钱还可能要命,感情大舞台,没胆你别来!”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对这场吉凶难辨的大冒险望而却步。怕失控、怕深陷泥足、怕暴露自己非常糟糕的样子、怕到头来除了一身疮疤什么都落不下……
这种心态很正常,但因为“怕”而裹足不前,何尝不是种因噎废食呢?
生活里的很多事,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好与代价同在的。小到冬天洗澡、收拾屋子,大到工作、恋爱,哪样不是呢?
活着,就是在一堆麻烦当中找到快乐、捞到宝物。烦透了的恋爱当然也是如此,吓人之处有,怡人之处也不少。
好处一:感觉自己成为无比重要的人。
放眼街头,茫茫人海,每个人都风尘仆仆、面目模糊、行色匆匆,看不出太大区别的。
但当你把镜头拉近、对准其中某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具体了、生动了、丰富了、与众不同了,关于他的细节和过去,不再仅仅属于他自己,而是会悉数展露于另一个人的目光之下。
很多时候目光的效果并不亚于镁光灯。他会因为这个人的深情注视而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舞台。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镜映,指的是父母通过模仿和回应婴儿的表情、动作,帮助其形成自我认知,也指长大后通过别人的“看见”来进行自我确认和内部成像。
比如你获得了某项成绩很开心,对方也为你感到开心,你的感受在他的笑眼弯弯里得到了确认,那么你的存在感就因此而大了一圈。
不断被看见,能让人感知到自我的体积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萎缩。
都说应该做自己,可“自己”是谁呢?唯有一次又一次被看见的体验才能让这个答案越来越清晰,而恋爱就提供了一个密集型获得此类体验的通道。
一个人,早年被父母忽视,长大后又不敢谈恋爱,那等到老了也逃不过保健品和假玉镯的套路——在一声声“干爹干妈”和嘘寒问暖中双手奉上养老金。
其实都不用等到领养老金的年岁,新闻里那些为打赏主播倾尽家财的,着的也是差不多的魔,不就是花钱送火箭就能被一遍遍叫名字、喊大哥的刹那温暖吗?
每个人都有被看见、被重视的潜在需求,如这方面的生命养分严重不足,那当事者必然会通过其他渠道寻求报复性补偿,不论男女。
毕竟,谁愿意被当做一个工具、片面化地、如行尸走肉般地度过一生呢?
好处二:映照出自己的客体关系模式。
陈凯歌算是洪晃的“案底”了,但如她所说,她跟陈凯歌在一起的时候发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阴暗面——“我原来会如此强烈地嫉妒其他女人啊!”
类似的还有,平时都情绪稳定,一谈恋爱恨不得夺命连环call八百遍、对方回复消息慢两秒就原地爆炸的;
平时高冷拽姐,一谈恋爱就卑微到尘埃里极尽讨好之能事的;
以及,在外面人模狗样的,回到家忍不住对另一半恶语相向的……
亲密关系,如漩涡如照妖镜,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原形毕露。
这恰恰是意义所在啊,碰撞-相遇,和身体里藏得很深的那些侧面不断相遇!
什么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你不依恋咋能知道自己是啥“货色”捏?
如果再有一些觉察能力,能够做到“谈一次恋爱、安抚好受伤小孩的一种伤”,那这一段就更加没白谈了。
比如说对方不回信息、不接电话自己就爆炸,由此回溯童年你发现:哦,原来是自己有被抛弃的隐痛。拥抱过去那个无助的面对四面墙壁哇哇大哭的自己,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卸下陈年情绪的负载,更加清爽地面对当下的人和事。
再比如说忍不住的讨好,哦,原来是因为父母总是吝啬于将目光投向自己,导致你必须不断“整活儿”才能换来他们的笑脸,进而获得一种“我被看见了”的短暂慰藉。但另一半不是父母,他在交互方面的功能是正常的,不必用老模式应对新关系。
恋爱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会让你不自觉撤下防御,退行到小朋友状态,然后你就会收获一次又一次的久别重逢,有时跟一岁的自己,有时跟三岁的自己,有时跟十岁的自己……
当你能够深深地理解那些扑通扑通跳出来的侧面,你才能不为其所支配,进而更好地面对此时此刻。
然后等到下一次恋爱时,你就不会为旧疾所困,你就进阶了。
可升级可通关,这样的游戏是不是也挺好玩呢?
好处三:租借人格,在日复一日的模仿中成为更快乐的大人。
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粘度超乎你想象,尤其是当你曾经很认同、很喜欢那个人的时候,比如睡在上铺的姐妹、比如一起生活了两年的另一半。
也许分别在所难免,但奇妙的是,留不住TA的人、留不住TA的心,却会留住TA的习惯。
这里的习惯可不止是管拿铁叫latte、洗完衣服必烘干、每天起床练半小时八段锦,还可以是深入到骨髓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比如凡事总会看积极那一面,动不动把“不要紧”“这是好事儿啊”挂在嘴边,仿佛天塌下来也不会伤他分毫。
又比如说总是把“有趣”“好玩儿”作为牵动注意力的第一要素,因为有趣所以看一看,因为好玩儿所以搞一搞,而不是“应该”“不得不”或者“谄媚”“控制”。
再比如轻松调取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边界,你judge他装没听见,你抱怨他先去喝个水,你提要求他现编个借口say no……就是,也不用力也不挣扎,但总能四两拨千斤地让自己安然存活于攻击性和负面情绪之下。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总有人在特定维度上更得心应手、更收放自如,能够帮助你对自己的状态和习惯加以矫正。
刚开始只是模仿,但由于你深深地认同,慢慢地,那些特质将会变成你血肉当中的一部分。
天天说成长,成长才不是闭门造车、啃书打坐,成长首先是把吸星大法练得越来越精进的一个过程。所以要允许自己坠入爱河,那未必是沉沦的开始,也可能是新生的前奏。
好了,今天就只说以上三点,不知道同学们get到了多少呢?
恋爱这种事,风险当然是有的,懂得保护自己、懂得及时止损也是重要的,但回避肯定是回避不了的。
我们会爱上什么人?无非理想化的自我和被封印的自我。只要内里还存在这两个部分,就必然会投到相应的客体身上,不是具体的人,也得是被包装出来的明星,不在现在,也未必逃得过经年之后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上。
往糙了说,恋爱的潜在需求像一种排泄,总有憋不住那一天。所以与其层层加固,不如试着直面自己、主动选择。
很多所谓响亮的口号也不过是深深的防御而已:
“不如搞钱!有钱有一切!”
其实拿大把钱买情绪价值的大有人在。
“男的都晦气!女人都拜金!”
把别人当洪水猛兽,恰恰反映出自己在关系当中的被压迫感。
“那个追星女、那个恋爱脑,好傻好幼稚哦!”
这深深的嫌弃里可能藏着对于暴露感性和柔软的恐惧。
高亢的姿态、理性的嗤笑未必是真的强大,在深不可测的爱河里搜寻那属于自己的奇妙礼物,才需要莫大的勇气。
避雷帖已经很多了,希望这一篇能带给你一些关于向往和蜕变的感召。这洋洋洒洒三千多字,其实不是要你相信爱情,而是相信,自己值得拥有超乎预料的斑斓多姿的人生。
作者:包法利小姐
关注我,在娱乐世界读人心、解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