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债血还?大批俄导弹“送进”基辅,乌克兰开始抓壮丁:24小时出逃15万人。
俄罗斯连续遭遇两次恐怖袭击,痛失导弹副总设计师和“三防”部队司令,随后乌克兰方面高调承认此事,让俄罗斯颜面尽失。
而在这之前,乌克兰还用导弹袭击了俄罗斯的一个化工厂,这让局势更加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普京在演讲中表态要进行报复,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密集的导弹袭击,目标直指基辅。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俄罗斯动用了远程武器,对乌克兰实施了所谓的“集群式打击”。
这次袭击瞄准了乌克兰的国家安全局指挥所、导弹和火箭炮设计局,还有一些“爱国者”导弹阵地。选择这些目标并非偶然,背后的原因与此前的恐袭、暗杀事件息息相关。
乌克兰的国家安全局被认为是策划并执行暗杀的重要机构,因此成为俄罗斯的报复之选。导弹设计局则是回应自家导弹设计师被暗杀的举动。
至于攻击“爱国者”导弹阵地,其目的或许在于削弱乌克兰的防御能力,抵消乌克兰此前对俄罗斯境内目标的攻击。
然而,双方对于这次袭击的效果描述截然不同:俄罗斯声称所有目标都被成功命中,而乌克兰则宣称全部拦截了这些导弹。但不管怎样,袭击引发的爆炸和火灾造成1人死亡、12人受伤,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次报复行动的实质是什么呢?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回合制”的交锋方式,你来我往,似乎都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这种微妙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双方各自顾虑与底线的较量。
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内也面临着另一个严峻的挑战。根据乌克兰国家边境局的最新报告,短短24小时内就有15万乌克兰人离开国家,这不仅破了纪录,也揭示了乌克兰社会的动荡。
波兰作为邻国,成为许多乌克兰人首选的避难地,其次是罗马尼亚。这种大规模外流反映了民众对泽连斯基政府信心的动摇。
这种局势的背后,是乌军持续的高损耗。从冲突开始两年多来,乌军伤亡、失踪、被俘的人数已经超过百万,兵员已然捉襟见肘。
然而,泽连斯基却曾声称乌军阵亡人数仅有3万。按照常规的战场伤亡比例,实际伤亡数字恐怕远超他所公布的。这种现实与官方说法之间的矛盾,令乌克兰社会内部的不安情绪进一步加剧。
征兵办人员在街头强行征召成年男子入伍,有时甚至不惜将老人的子女和女性的丈夫拉去参军。这一过程中,一些坚决不愿上前线的年轻人做出了激烈的反抗,他们宁可同归于尽,也不愿意成为战场上的炮灰。
从开源信息来看,乌克兰军队的伤亡人数已达到百万之巨,这一数字虽未经完全证实,但各方消息似乎都指向乌军在与俄军激烈交战中的重大损失。目前乌军在战场上面临的主要威胁就是来自俄军强大的炮兵、无人机和空袭的持续打击。
有趣的是,美国方面也曾表示,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弹药援助几乎被乌军消耗殆尽,新弹药的生产速度赶不上消耗速度,这让乌军的补给显得捉襟见肘。
而相比之下,俄罗斯不仅拥有数量远超乌克兰的火炮和弹药,更获得了朝鲜支援的170毫米重炮及数百万发炮弹,加之朝鲜派遣特种部队的参与,使得俄军在战场上更如虎添翼。
随着局势的发展,俄乌战场态势似乎已经逆转。对许多观察者来说,乌克兰要想战胜俄罗斯,显然存在极大困难。毕竟,国际政治博弈中,物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即便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倾力援助,乌克兰在火炮、坦克及弹药等方面的需求也难以得到全面满足。
反观俄罗斯,作为传统工业大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重工业体系,并在战争时期迅速调整为全面动员模式,各类军事装备不断从生产线输出。
此外,与朝鲜的合作进一步增强了俄军的实力。朝鲜不仅提供了体系化的重炮援助,还供应了大量反坦克导弹及弹道导弹,使得俄军在战略上占据上风。
据美军高层透露,乌克兰军队每天可能能够发射几千发炮弹,而俄罗斯则可以回击1到2万发,给乌克兰造成了巨大压力和伤亡。而这种情况仍然是在西方国家全力支持乌克兰的背景下发生的。
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下,年轻人被迫上前线,似乎就是去当“耗材”。尽管如此,美国政府还是支持乌克兰征召18岁以上的公民服役,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为了围堵俄罗斯而进行的战略性“消耗”。
战场局势同样不容乐观。乌克兰在东部的防线面临崩溃,库尔斯克陷入俄军的强力围攻动弹不得,红军村附近因为缺乏足够兵力已经被俄军突破,南部战线俄军也开始对库尔松发起反击,整个战局对乌克兰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