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批评中国拒绝瑞检察官登检,外交部:已完成联合事实性调查

瑞典没完没了?船都走了,扭头批评中国拒绝登船调查,“伊鹏-3”号到底吃没吃苦?

本号前两天的文章解读了,“伊鹏3号”在经过中方一夜调查之后复航,但就在货船离开波罗的海之后,瑞典外交大臣又跳出来批评中方拒绝瑞典检察官登船调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图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方的立场一直都很强硬且坚定

我们表示愿意配合调查,也提前与“伊鹏3号”进行了联络。

但中方明确表示,不予许其他国家,如瑞典、德国、芬兰和丹麦,自行主导对中国资产的检查。

所以,这些国家一直在等待,而最终在中国允许下,才能够派出代表参与以中国为主导的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是以维护自身权益为基础的。在不允许其他国家擅自登船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澄清事情真相的诚意。

12月21日,“伊鹏3号”完成相关调查程序后重新起航,驶离北欧水域这一举动表明,中国方面认为调查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结果。

对于这种处理方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作出了回应。她解释道,船东公司在经过综合评估并商议后决定复航,以保障船员的身心健康。

同时,她表示,中方已事先通报各相关国家,并愿继续合作推进事件的后续处置。这说明中国并非不愿意合作,而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进行。

然而,瑞典方面似乎对这一调查安排并不满意。瑞典外交大臣斯坦纳加德指出,虽然瑞典警方作为观察员登了船,但中方并未满足他们让检察官登船的请求。

同样,丹麦的外交大臣拉斯尔森也透露,有丹麦代表陪同登船,且丹麦在事件中提供了“便利”,还曾主办相关会议。这些都表明西方国家希望能有更深度的参与和调查权限。

整个事件实际上不仅仅是在讨论一起海上事故的调查,更是一场关于话语权的政治博弈。

瑞典和丹麦希望通过法律和国际合作来揭开事件真相,而中国则更注重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对事件解读的主导权。

双方在处理此类国际事务时由于立场和目标的不同,导致了多层次的误解和矛盾。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中国展现出合作态度,为事件的和平解决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另一方面,坚决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愿被牵着鼻子走。这种态度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就拿当年“银河”号事件来说,这艘中国货轮在公海突遇美国军舰、战斗机和直升机严密监视,还得面对“若驶向伊朗将被击沉”的恐吓。

在经历了漫长的20多天抛锚后,“银河”号被迫接受了以“美国专家”为主的调查团搜查,虽然首批打开的25个集装箱没有任何问题,但美国仍不罢休,最后几乎把船上的628个集装箱全都翻了个遍,整个搜查持续了整整10天。

这一系列举动无疑让人感到屈辱,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才是整个事件中最让人心寒的部分。

时光荏苒,如今“伊鹏-3”号在欧洲的遭遇似乎与“银河”号如出一辙,但又略显不同。

瑞典因为光缆中断,对此事兴趣浓厚,一直希望进行司法调查,然而许久未能获得登船许可。实际联合调查的时间又短得可怜,让人怀疑只是走个过场。

“伊鹏-3”号最终还是顶着欧洲国家的不满,扬帆继续航行。相比之下,欧洲媒体如法新社和路透社对此大肆报道,试图重新点燃公众热情,却也引来了欧洲国内的不满。

这种不满在我们看来,其实更多是一种无奈的认知:忙活了一个月,联合调查虽然不至于毫无效果,但确实没抓到什么有力证据,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船离去。

其实美欧国内的这种不满早已出现,最早来自对美军的失望。

从海洋回到陆地,美国海军这一年来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并不如人意。尽管大家一开始觉得美国航母打击群对付胡塞武装应该是手到擒来,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美国海军不仅战果寥寥,反而搞乌龙误击自家F/A-18F战斗机。据进一步的消息称,事故当天巡洋舰居然对两架自家舰载机发射了防空导弹,只不过其中一架技高一筹,成功躲避。

这次乌龙事件中,美军唯一明智的操作可能就是及时公布信息,避免被解读为“被敌方打下”,毕竟之前胡塞武装对美航母发射导弹的“攻击传闻”已经让美国海军忙于应对舆论压力。

再看“伊鹏-3”号,国内认为中方仍是吃到了苦头,忧虑船只在欧洲可能遭受了不小的委屈。

反倒是欧洲各国经过这一番折腾彻底清醒了,明明白白的认识到中国不是随意能拿捏的,即便是能将船扣下一个月,也不敢擅自登船调查,只能乖乖等中国亲自调查之后放行,现在船也走了,舆论也没怎么搞起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