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激流中,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无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美国军方高层,最近有些坐立不安,他们不断表达对这种合作可能改变国际军事平衡的担忧。有趣的是,这种焦虑背后不仅仅是对具体技术转移的恐惧,更是对一场潜在力量合并的惕惮。
近日,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萨缪尔·帕帕罗公开为中俄加强军事合作而感到不安。他特别指出,如果俄罗斯将其“压箱底”的潜艇技术提供给中国,那么美国在太平洋水下的主导地位就可能不保。
我们知道,美国长期以来依赖其强大的航母舰队来维护海上霸权,但近些年随着中国在反舰能力和水面舰艇方面的发展,美军意识到他们需要巩固水下优势。然而,中俄之间潜在的技术合作被视为对这一优势的直接挑战。
俄方的核潜艇,一如既往地被认为是俄罗斯在海军武器库中的王牌。例如,其“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以其隐蔽性和打击力被誉为“无与伦比”。这一技术上的超前使得美国颇为神经紧张,生怕这些技术一旦传递给中国,会让中国的海军能力跨越式提升。
帕帕罗的担忧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潜艇技术上,因为这一直是俄罗斯维持全球军事影响力的“便捷通道”。在美方眼里,俄罗斯的核潜艇技术是独一档,若这些技术被中国吸收,将会大大缩短中国在潜艇技术上的代差,使其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美军的水下威胁。这对美国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然而,有趣的是,美国高层的一些言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种“阴谋论”色彩。比如,美军退役少将马克·蒙哥马利和其他一些政客表示,中国即使获得俄罗斯的技术,在总体上仍然会落后于美英。但是,他们同时也承认,不排除俄罗斯为了乌克兰危机中的自主权而“交换”技术支持。
不难看出,关于中俄合作的讨论,美国方面有时是有些自相矛盾。而他们这么做,主要还是老生常谈,通过所谓的“威胁”及不可控变量制造一个对手,限制对方的发展,肆意抹黑占据道德制高点,从而争取更多的军费。至于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不会管,也不会去报。
事实上,尽管外界有各种争议和推测,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仅凭自己,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进步就是显著的。例如,2021年服役的“长征”18号核潜艇就是一个标志。中国正在加速推进自己的潜艇制造能力,并在无人化和智能化方面寻求突破。
此外,制衡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并不是仅靠引进他国技术就能实现的。在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有理由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挪用。
毕竟,未来战争的形态可能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武器平台,而是更需要全方位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作战能力。而中国在信息化作战方面已经远超各国。
以陆军军演为例,此前中俄曾进行地面联合军演,而在实际对抗中,中国的信息化作战给俄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坦克作战中,利用情报与信息化作战,轻松夺冠。
事实上,中国也是最早将信息网络化作战落实到军事观念中的。而在海军行动中,中俄“北部·联合-2024”军事演习中,中方的作战更让俄方惊叹不已,中方利用卫星、网络化指挥系统以及先进的电子战能力,充分的展示了中国在信息化、电子战领域的遥遥领先地位。
面对美方的诸多指控和推测,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早已作出回应:中方并非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而是致力于劝和促谈。这一立场的鲜明表达,提醒我们除去那些摇摆不定的喧嚣,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国家间的积极合作上。
同时,中国一直在严格控制军民两用物资的流通,与俄罗斯和乌克兰保持正常的经贸往来。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理性和自主的外交策略,也赢得了国际社会更多的尊重。
综上所述,所谓中俄的军事技术合作,不应该被简单地解读为一种对抗性的合谋。它更像是一种符合双方战略利益的选择。中方与谁合作,怎么合作,是中方自己的事,容不得别国污蔑与指责。而在此前提,中方海军实力早已非吴下阿蒙。打铁还需自身硬,中方的海军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不是威胁别国的武器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