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解密山村文旅的“流量”变“留量”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侯林

初冬的清晨,带着丝丝凉意。11月10日上午7点多,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的广场逐渐热闹起来。刷锅垒灶、摆放桌椅、运送青菜豆腐,七八名村民为中午即将上桌的大锅菜忙碌着。

另一侧的人行通道旁,准备售卖山货的村民,把精心准备一周的产品整齐地摆在面前的小摊上,等待第一波进山的游客们……

图片

从今年3月31日起,东东峪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村民做免费大锅菜供游客品尝,逐渐形成了网红效应。昔日以精品民宿著称的小山村,瞬间更加热闹了起来。人气的暴增,让村民自发开起了超市,也让卖山货的“地摊”经营模式悄然兴起,打开了村民增收的路子,让“流量”真正成为了“留量”。

热:村民一早准备迎接客流

早上8点,经过一阵忙碌,59岁的村民肖爱英摆好了要售卖的山货。

丹参黄精、山楂片、花椒、连翘茶、山野果、山韭花,以及自己制作的花椒酱,琳琅满目的山货,让肖爱英很是自豪。“这些都是应季山货,得20多种了,我这品种可全了。”自家吃不了的农产品,上山挖采的野生中草药,自创的农家花椒酱,肖爱英把能想到换钱的产品都拿了出来。

图片

图片

早上8点多,村民的小摊前,游客选购特色山货

“过去到处打工,最远还跑到甘肃兰州。今年清明节开始,村里人气越来越足,与其琢磨去哪里打工,不如试着把家里的山货拿出来卖。”山上有啥她卖啥,肖爱英的小摊生意渐渐做了起来,大半年的时间,她就收入了一万多元。“周末和节假日出来摆摊,也不耽误我干农活。而且很多老顾客还加了我的联系方式,需要啥就让我发快递。这不,刚发走了308元的山货,家门口把钱挣的日子可有奔头了。”

与肖爱英一样,早早支起摊位的村民李贞爱,今年已经78岁了,她用小米、玉米、野菜做的窝窝头,刚一摆出来,就被早进山的游客抢购一空。

“自家种的柿子、山楂片,还有平时没事上山挖的黄芪、丹参,我都清洗干净切成了片,分成小包装。”自从今年摆起小摊,李贞爱已收入了近7000元,让她对摆摊充满了干劲。“下午游客散了,我得上山继续挖野菜去,野菜得晒一周才能用。”

早上8点半,村民的摊位就布满了整个进村路的一侧,而广场上的大锅菜也进入了制作阶段。

“一盆土豆快削完了,一会准备切五花肉。”麻利地处理着白菜、土豆、豆腐、五花肉等食材,村民李玲和其他几个帮工们的脸上渗出了一层薄汗。

图片

东东峪村村民准备免费大锅菜用的食材

“从村里做大锅菜开始,我就在这边帮忙,进村人多的时候,一天要做7锅大锅菜。”李玲说,做菜虽然辛苦,可村民们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家里吃不完的山货,既不浪费又能赚钱,大家伙打心底里乐呵着呢。”

一边是忙碌的大锅菜制作,一边是准备就绪的各类山货小摊,上午9点,东东峪村彻底“热”了起来。

火:小山村最高日客流6000人

“欢迎大家进入直播间,现在就跟随我们的镜头,看看今天村里都有啥热闹……”伴着一波接一波的进山客流,东东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全祥的直播也开始了。

图片

图片

朱全祥正在直播

介绍村庄的基本情况,推荐村民摊位上的特色山货,朱全祥的直播间里瞬间涌入了200多人。

“我就是看着朱书记的直播来的,是游客也是受益者。”在东东峪村叮咚小院游乐场旁的空地上,炖着大锅全羊的曹洪海,一边掌握着火候,一边摆放着桌椅。“每个周末我都从沂源赶过来,既当放松,又把钱赚了。”

沂源人曹洪海在县城南麻街道开了一家全羊馆,今年5月,偶然间刷小视频,让他看到了东东峪村。

“来到这里,我发现景区化的村庄确实很美。”曹洪海说,当时,东东峪村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村”,一天最多有6000人进村。

图片

曹洪海炖煮沂源大锅全羊

有人气就有烟火气,曹洪海想把沂源的大锅全羊带到村里来。让他感动的是,村里不但同意了他的想法,还专门给他找了一块空地。“现在,我一天能卖一只羊。”东东峪村形成的网红“流量”,让曹洪海这个“外来户”得到了实惠。他说,在东东峪村他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要是咱村有啥事,我也愿意出把力。”

上午9点半,一场文艺演出在村广场的百姓大舞台开场了,现场再次热闹了起来。

“村子人气旺,我们也想来做点贡献,给村民和游客献上一场文化盛宴。”负责演出的淄川区老干部艺术团团长高建国说,他们来了70多名演员,准备了3个小时的演出。不过,让高建国没料到的是,这场演出还是他预约了2周才排上的。“文化演出可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排队来演出说明了文化舞台存在的价值。能让观众认可的演出,等多久大家伙都愿意。”

忙忙碌碌的大锅菜制作,热热闹闹的小摊买卖,喜庆欢乐的文艺演出……漫步在东东峪村,处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

图片

一大早,烤肉小摊就迎来游客

一碗大锅菜一个“流量”密码

上午10点,随着木柴点燃,东东峪村的大锅菜制作开始了。

手拿大锅铲,朱全祥在两口大锅间来回翻炒着,直播间人数再一次暴增,“流量”密码被大锅菜解锁。

图片

图片

朱全祥边直播边做大锅菜

那么,一碗大锅菜如何成为了“流量”密码?作为精品民宿村,东东峪村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小有名气但缺乏留人项目的硬伤,让村庄发展走到了“瓶颈”。

怎么才能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如何破题资金短缺的问题?今年2月底,东东峪村自发组织队伍前往烟台等地,进行考察学习。

“那边很多村庄的短视频、直播,以及电商等手段,用得都很熟练。”网络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方式宣传村庄已经落伍,这让朱全祥他们意识到,村庄要发展还得抓住网络“流量”。

3月初,东东峪村建立起40多名村民集体参与的短视频“矩阵”。一条条展示农村生产生活的短视频,让不少网友对东东峪村产生了兴趣,“流量”效应逐渐形成。

他山之石可以借鉴,自我创新必不可少。有了“流量”又怎么变成“留量”?

“网友进山住宿咱们有,吃饭的地方选择却少,要不尝试做大锅菜吧。”朱全祥说,老话说人多吃饭香,大锅菜还能让大家回忆吃大食堂的感觉。于是,3月31日,由朱全祥个人出资的免费大锅菜做了起来。

“第一次做,就有100多人一起吃,让我们的信心倍增。”此后,每个节假日,东东峪村的大锅菜成了引流的“保留节目”,吸引大批网友进村,认识了这个隐藏在大山里的村庄。

“流量”变“留量”村庄活起来

上午11点,大锅菜——白菜五花肉炖豆腐出锅,“尝鲜”的游客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老听朋友说起东东峪村,今天我们几个老同事一起搭伴来看看。”游客张保国是淄川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听说东东峪村的大锅菜可以让游客免费吃,还有2个馒头赠送,他决定吃完午饭再到山上转转。“有风景、有演出、有热乎乎的饭菜,不虚此行。”

图片

张店的王先生一行有50多人,在村里提供的桌椅前,他们两三个人或者四五个人,共同分享着一份大锅菜。“人多吃着香,这样的烟火气,不得不让人流连。”

从中午11点到下午2点,整整4锅大锅菜被游客们分享一空。

大锅菜里的“流量”的密码,让东东峪村的发展迎来了转机。

图片

“现在,我们村的超市和山货‘小地摊’从过去的20家发展到了50多家。”朱全祥说,按照今年的进村“流量”,全村各类商品的营业收入能达到200万元,他在直播间里推荐的山货在线下也成了抢手货。“我个人经常帮村民往淄川城区和张店等地带山货,还帮着村民发快递,眼看着直播带来的收获在不断增多。”

图片

据统计,从3月15日至今,东东峪村已经制作短视频1000余条、直播200余场,全网播放量6000多万。此外,制作大锅菜400余锅,满足了5万余人免费就餐,文艺演出60余场,拉动进村游客20余万人,村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村集体年收入有望达到20万元。

目前,东东峪村的农产品直播间已经建设完毕,准备在年底前启用。而为了让“流量”持续转化为“留量”,东东峪村还将在11月中旬开始建设叮咚欢乐谷项目,丰富村庄的产业业态。

图片

游客品尝大锅菜

“从‘出圈’到‘长红’,从‘流量’到‘留量’,从‘乐子’到‘路子’,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可以挖的点也很多。”朱全祥说,目前东东峪村还在努力挖掘“流量”里的密码,不断丰富“留人”的业态,让“流量”成为“留量”的源泉。同时,惠及太河镇更多的村民村民共享“流量”带来的发展红利,创造更多山区文旅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