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丨博山:以“地名+”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聂威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博山区积极探索“乡村著名行动”,将地名工作融入乡村发展的大坐标体系。通过“地名+”策略,博山区不仅提升了乡村建设的品质,还让地名成为了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和赋能产业的桥梁。从道路命名到地名标志的设置,再到地名文化的深度挖掘,博山区正以其独特的地名故事,绘制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今年以来,博山区坚持“乡村地名起得好、体系密、使用准、传播远”的基本原则,以乡村地名信息采集和上图工作为牵引,推动乡村地名命名管理的规范化、地名标志设置维护的常态化、地名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地名信息的深化应用以及地名对产业发展的赋能,全面提高了乡村地名建设的整体水平。博山区划地名专家库成员、区委党校正高级讲师宋杰说:“乡村地名是当地居民的面孔,也是外来者的眼睛。道路命名需既要尊重历史传统和村民的意愿,又要确保名称富有内涵、易于传播、避免雷同,同时还要彰显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博山区民政、交通、住建等部门协同合作,借助村“两委”成员、社会工作者、快递员以及“博善有名”志愿服务队的力量,在各镇、街道开展排查,共发现724条尚未命名的道路。目前,已经组织专家评审会议,对不符合《地名管理条例》的道路名称进行修改。修改工作完成后,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并提交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研究通过后,区政府将正式发文公告。
此外,新设地名标志110处,并将5197条地名信息纳入国家地名信息库。依据乡村地名的形态、发音、含义、地理位置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地理、文化内涵等,制作了地名电子标牌。通过扫描这些电子标牌,市民和游客可以全面了解村庄的历史、故事和特色产品,从而推动乡村地名实现“有名有实”的目标。
依托博山“孝文化”和优美的山水资源,打造一系列地名文化展示区,包括地名公园、地名文化广场、地名文化墙和地名文化长廊。大力推广“博善有名”这一文化品牌,博山区举办诸如“上瓦泉草莓”“西北峪樱桃”“马家沟苹果”“天佛山蓝莓”等特色农产品采摘节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向大家讲述地名背后的故事,还在产品包装上印制具有地方特色的图片及其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博山源泉猕盛家庭农场经理窦玉亮向记者透露:“猕盛家庭农场的名称和位置上传到百度、高德等电子地图后,今年的猕猴桃采摘季,从济南等周边地区导航到农场体验采摘活动的游客比往年增长近50%。有的顾客通过电话订购刚收获的猕猴桃,通过村里的快递服务站就可以将猕猴桃直接寄到顾客手中。”
“地名+文旅”模式助力乡村旅游的推广,深度融合博山地方特色菜肴、陶琉制作技艺以及乡村休闲度假元素,与地名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讲述地名的饮食文化故事,展示地名历史老照片、陶瓷制成的文化墙、独特的地名标志等,打造了如“宝泉上苑”“原舍清芷”“自在庄园”等一批乡间民宿。这些民宿像串珠般连接起红叶柿岩、石屋古村落长廊、三水源、池上幽幽谷等美丽的田园乡村旅游线路。而“齐鲁古界·山水石马”这一地名品牌,则为五阳湖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注入活力,策划举办的啤酒烧烤嘉年华、帐篷露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响泉村流苏文化节等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景区的服务品质。
在八陡镇建设“老街”地名文化主题展示区,融合村史馆建设乡村地名博物馆、地名文化研学基地;打造白塔地名文化广场;在源泉镇建成乡村地名记忆馆、红色地名文化长廊。成立由60名热爱地名研究工作的地方专家、学者组成的“博善有名”志愿服务队,参与乡村地名命名、更名,共撰写地名基础研究、地名文化挖掘与保护文章15篇、拍摄地名文化专题片3部,整合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乡村著名行动”。
八陡“老街”地名文化展示区吸引已退休的李大爷良久驻足,他说:“地名文化就像一扇窗户,让人非常方便地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值得大力推广。”
“我们将紧紧依托乡村振兴这个广阔的平台与舞台, 进一步深化地名命名、标志设置、信息采集、文化挖掘等工作,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乡村著名行动’带来的生产生活便利,品味博山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博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