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齐文化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齐文化研究院 武振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齐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高度契合,齐文化可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齐文化的连续性

从距今八千多年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先齐文化经历了完整的海岱文化谱系,到夏商周三代,文明不曾间断。秦灭齐之后,齐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断绝,连续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齐学延续层面,齐地儒生对于儒学的传承贡献巨大,作为齐学代表的公羊学在汉代大放异彩,深刻影响了汉代思想政治。齐学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适应汉帝国需要的治国之道。齐文化典籍的传承发展也是齐学延续的重要方面。《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等典籍以其富于智慧而流传百代。二是在精神气质层面,班固说齐人“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这种精神特质对后世齐人都有深远的影响。西晋左思、唐代房玄龄、张士衡、段成式莫不以文学著名。北宋初年,史称“宋初三先生”的孙复、石介与胡瑗在泰山讲学,开宋明理学之先声。清代王士禛、蒲松龄、赵执信以博学诗文著称。齐文化精神气质始终在齐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齐文化的创新性

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富于创新的鲜明特质。《管子·正世》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从东夷文明、太公立国、桓管变法、威王革新,可以看出齐文化的创新精神。齐太公封齐立国,在建国大政方针上一改周王朝所奉行的制度,创新制定了符合齐国发展的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改周王朝崇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用人办法为“尊贤尚功”,尊重贤才,崇尚政绩;在经济上,改周王朝的以农立国为商工立国;在文化上,实行因俗简礼的开明政策。齐桓公时期的管仲变法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是齐文化创新性的典型体现。政治上,“参其国而伍其鄙”,推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改革官制,推行“三选法”。经济上,改革井田制度,施行“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政策;发展工商业,设立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军事上,薄刑罚以厚甲兵,寓兵于民,“作内政而寄军令”。外交上,睦邻友好,加强诸侯联盟,打出尊王攘夷大旗,内安诸夏、外攘夷狄。战国前期,齐威王积极促进政治革新,整饬吏治、革新政治;奖励进谏、革新言路,鼓励臣民进谏;务求战胜、改革军制,整理《司马兵法》。齐国的发展强大之路,是齐文化一脉相承的创新特性的体现。

齐文化的统一性

齐地先民东夷部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来源,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重大的贡献。西周王朝建立不久,周武王病逝,爆发三监之乱,齐太公奉命镇压叛乱,维护了周王朝的统一。西周灭亡,周室东迁,王权衰微,齐桓公提出并实践“尊王”主张,为周王朝的稳定立下不世之功。齐桓霸业整饬和收拾了自西周以来由于周王室衰微所形成的华夏之国一盘散沙的分崩离析局面,周王朝的统治通过霸主的主持而得以延续。齐桓公通过主盟诸侯,实现了对华夏东部诸侯的整合,加速了华夏共同体的形成。齐灵公时,齐国灭莱,统一山东半岛,促进了华夏族与东夷族的融合。在齐国稷下学宫中,稷下诸子中多有“一统天下”的思想,对于后世大一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齐文化的包容性

齐地自古以来不断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营养,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齐太公因俗简礼,对东夷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平易近民,齐国迅速安定;齐桓公任人选官,不讲门第、身份、地位、族属和国别等,打破国家界限,大力任用贤能的异国士人,任用卫国平民宁戚为大司田,任用卫公子开方为出使卫国的外交人员,因才任职、用人不疑。齐景公时,打破阶层界限,不计田氏庶孽田穰苴身份卑贱,擢之闾伍之中,破格任用为将军,尊为大司马;不以貌取人,任用身材矮小的晏婴为相。齐威王以人才为宝,不仅破格任用文学侍从邹忌为相,任用出身赘婿但“滑稽多辩”的淳于髡为上大夫,数次出使诸侯,而且起用受过膑刑但有军事智慧的孙膑为军师,两次战胜魏国,确立了齐国霸主的地位。晏婴与齐景公的“和同之辩”是齐文化包容性的充分诠释。齐文化的包容性最鲜明的体现,莫过于战国时期设立的稷下学宫,在长达150余年的时间中,九流十家在此自由辩论,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盛况,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

齐文化的和平性

齐地先民东夷人是一个既尚武又爱好和平的部族,素来信奉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齐桓公建立春秋首霸的功业,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信与德。在图霸之初,退还侵占邻国的土地,使得“四邻大亲”。齐鲁柯地会盟使“桓公之信著乎天下”。齐桓公奉行存亡继绝之策,存邢、封卫、安鲁、迁杞,“齐桓公为会而封异姓”的存亡继绝之举,得到诸侯的赞赏和拥戴。齐桓公以堂堂之阵,陈兵召陵,声讨楚国不供王室之罪,又以德绥诸侯,不战而屈人之兵,虽未大战,但楚北上之势被阻,其功在华夏大矣。齐国兵学甲天下,对于战争,主张慎之又慎,《孙子兵法·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张慎用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战争,《孙膑兵法》:“不得已而后战。”齐兵学不推崇攻城力战,提倡的是以谋取胜,《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从中可见齐文化的和平性。

充分理解齐文化特性,做好齐文化特性的阐释,对于深化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