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伊茂林
经历灭国之战的齐国,在田单等人努力下,虽然成功复国,但再也没有与秦国一争高下的实力。齐襄王死后,他的儿子、年幼的齐王建在母亲君王后辅佐下,采取一味讨好秦国的政策,错失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抗强秦的机会。
齐国上下的奢靡风气、贪利心态,与秦国勤勉尚武、奖励耕战的社会氛围形成鲜明对比。齐王建的昏庸无能和一味避让,最终导致齐国灭亡。列国纷争归于一统,中国历史开启新篇。齐地形成的博大精深的齐文化最终汇入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齐王建在松柏林中仰天长叹(AI生图)
一味讨好秦国,结果唇亡齿寒
公元前 265 年,齐襄王离世,其子齐王建登上王位。当时齐王建年幼,由其母君王后执掌朝政。
君王后当政时期,齐国已无力对外发起兼并战争。此时,秦国对其他诸侯国实施“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拉拢远方的齐国并与之建立友好关系,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与秦国邻近的韩、魏等国。面对秦国对其他诸侯国发起的军事攻势,君王后选择了讨好秦国的政策,对其他国家的战事不予支援。
公元前 260 年,秦国进攻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赵国军粮短缺,向齐国求援,君王后和齐王建置若罔闻。这时,谋臣周子劝诫齐王建:“若我们援助赵国,秦军将会撤退。对我们而言,赵国如同牙齿之外的嘴唇,嘴唇没了,牙齿必然受寒。今日秦国灭了赵国,明日就会攻打我们齐国。”君王后和齐王建没有采纳这一建议。最终,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赵国本是当时能与齐国联合抗击秦国的诸侯中较为强大的一个。赵国的削弱,为秦国推行兼并政策减少了一道障碍。
公元前 249 年,君王后去世,齐王建亲政,齐国大权落入齐王建的舅父齐相后胜手中。后胜贪财且平庸,他收受了秦国大量贿赂,极力迎合秦国,劝说齐王建不要修缮攻战之备,也不要协助五国攻打秦国。
公元前 247 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向各国求援,燕、赵、韩、楚纷纷出兵救援,唯独齐国不肯出兵。公元前 241 年,赵国组织合纵攻秦,此时秦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东边已与齐国接壤,但齐国依然毫无防备。
在秦国向东方各国发起猛烈进攻之时,东方各国本来利害相关,却没有团结起来一致抗秦。它们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秦国的进攻采取割地求和、苟且偷安的态度,这为秦国的进攻提供了便利。
公元前 237 年,秦王嬴政亲政,加紧策划消灭六国的计谋。此时的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都大幅增长,而六国则已被削弱得不堪一击,既无单独抵抗秦国之力,又无合纵抗秦之策。秦灭六国的条件已然成熟。
末代齐王活活饿死在松柏林里
公元前 230 年,秦国正式开启了吞并六国的征程。这一年,秦国攻打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第二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攻克了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公子嘉率领宗族数百人逃往代郡(今山西东北部)并自立为代王。
公元前 227 年,秦军进攻燕国,燕国曾派荆轲刺杀秦王,但未成功。次年,秦军攻至燕都蓟(今北京西南),燕王喜逃往辽东。公元前 225 年,秦军进攻魏国,包围了都城大梁,魏王被秦国所杀,魏国宣告灭亡。公元前 223 年,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随之灭亡。
公元前 222 年,秦军进攻辽东的燕军,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同年,秦军攻打代郡,俘虏了赵王嘉,赵国灭亡。短短十年间,秦国相继灭掉了除齐国之外的其他五国。面对秦国的进攻,齐国彻底孤立无援了,等待齐王建的只有灭亡的命运。
公元前 221 年,秦将王贲率军从燕地向南对齐国发起了进攻。齐国由于长年不修战备,根本无力抵抗。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齐军望风而逃。此时,齐王建依然没有作任何抵抗的准备,反而幻想前往秦国朝拜称臣,以此博得秦国的怜悯。许多大臣都反对齐王建投降,即墨大夫建议齐王建招募五国的残兵游勇,因为他们都有强烈的抗秦决心,若能联合他们,就能形成不容小觑的力量。反观秦国,由于战线太长,征战时间太久,实力并没有想象得那样强大。如果拼死一搏,孰胜孰负尚未可知?然而,齐王建对此不以为然。
就在这时,秦王嬴政派陈驰前来诱骗齐王建,声称只要投降,秦王就会给他五百里封地。齐王建信以为真,全然不顾国内臣子的反对和劝谏,未有任何抵抗便向秦国投降,泱泱八百年齐国就这样灭亡了。
齐王建投降后,被软禁在边远的共地(今河南辉县),放逐在荒无人烟的松柏林里,最终活活饿死。
战斗力深藏在民众之间
战国时期,齐国经历了从齐威王、齐宣王时的强盛到最终被秦所灭的过程,前后一百多年。本来有条件统一六国的齐国,一把好牌在齐湣王、齐襄王、齐王建三代国君手里打了个稀烂。齐被秦灭的原因历代史学家都进行过详尽的分析,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都有其合理之处。
对比秦、齐两国,我们会发现齐亡于秦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两国的社会风气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齐国的风俗趋向奢侈,而秦国则崇尚简朴。齐国创建初期,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生产力不发达,民风相对朴素。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后,齐国逐渐形成了奢侈风气。到战国时期,这种奢侈之风愈演愈烈。《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可见齐国上下充斥着追求享乐、玩物丧志的风气,这种民风必然会对军队的战斗力产生影响。秦国则与之相反,秦国百姓形成了“修习战备、以射猎为先”的风气,时刻保持战备状态,这无疑大大增强了秦国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从齐、秦两国民风民俗对战斗力的影响看,二者已分出胜负。
其次,齐国人趋向于追求利益,而秦国人则更看重战功。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奢侈风气的盛行,齐国人越来越贪图安逸,尚功、尚武精神逐渐被追求物质利益所取代。齐国缺乏明确的军功奖励机制,导致人们对军功的向往不如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形成了一种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相比之下,秦国极其重视军功。秦人素有战斗精神,特别是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以来,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战,极大地激发了秦人的战斗热情,使秦军成为当时最勇敢、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商鞅变法还促进了秦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秦国在列国纷争中取得优势奠定了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结束诸侯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各国人民的心声。一次影响深远的统一往往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齐国的覆灭确实令人唏嘘。当然,齐文化不会随着齐国的灭亡而消失。恰恰相反,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齐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