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疫苗安全,也不等于中国疫苗安全?

并非如此
腾讯较真 | 丁阳 2016.3.24 07:00

流传说法

疫苗恐慌正在持续。对于疫苗这种人们其实了解甚少、却要注入每个人以及子女身体内部的“异物”,很多人打心底就有一种恐惧,这与对转基因、 献血的恐惧是类似的。即便有不少科普文章告诉人们对历次疫苗事件并不需要过于恐慌,也往往无济于事。即便一些人相信疫苗本身不是坏东西,一句“疫苗安全”不等于“中国疫苗安全”,就让人哑口无言。要破除这个疑团,恐怕还得从疫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原理是什么说起。 


网友看法

查证过程

疫苗起作用的原理是,用“低毒坏分子”引发人体的抵抗能力,预防“高毒坏分子”

疫苗的发明,有着漫长的历史,来源于人类对人体认识的发展。最早是人们发现,天花病愈后人可获得免疫,于是人们把天花病人干的结痂制成粉,塞入鼻孔或者敷在皮肤之上,这是最原始的免疫方式,当然这些做法是没什么效果。后来人们直接接种天花,一定程度降低了天花的死亡率,但也会直接带来危险。真正意义上疫苗的出现,是接种“牛的天花”(即牛痘)来代替“人的天花”(人痘),免疫效果非常好,又没有带来明显的坏处。英国医生琴纳总结了这个现象,成为疫苗学的发端①。

两百多年前,人类已懂得通过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但时人对牛痘也充满误解,以为会长出牛角牛毛两百多年前,人类已懂得通过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但时人对牛痘也充满误解,以为会长出牛角牛毛

疫苗为什么能起“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呢?原来,人体是一个精致的系统,在发生疾病后总能自愈或者试图启动自愈机制,而免疫系统在其中占据核心的作用。免疫系统可以检测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并与其对抗。免疫系统有一部分叫做“适应性免疫”,可以记住入侵过的病原体。当病原体再次入侵的时候,特异性的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地消灭这一病原体,即所谓的“产生了抗体”。疫苗实际上就是是由病原体制成的,但是经过了“减毒”或“灭活”,成为“低毒坏分子”,注入人体后,引发人体的抵抗能力,预防同类的“高毒坏分子”的破坏。如乙肝疫苗就是“低毒坏分子”,注射后可以防止乙肝病毒对人体的破坏。疫苗的大致原理就是这样的②。

所以,疫苗的成分实际上是已死或被抑制的致病原,加上一些其他无害物质,并不可怕

在疫苗发展早期,由于理论和制备方法均不完善,疫苗确实曾经有一些危险性。然而在如今,虽然不能完全排除“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到位”的状况,但整体来说疫苗制备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属于极低风险的生物制品。而且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相继出现了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毒力基因缺失疫苗以及核酸疫苗,许多疫苗已不再是完整的病原体③。

现代疫苗制备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现代疫苗制备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为了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疫苗还含有一些其他成分,包括铝盐、抗生素及甲醛等成份。像抗生素是为了预防疫苗生产时受到细菌污染;铝盐则可以改善身体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增加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甲醛是用于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疫苗中还有少量残留。疫苗中的抗生素、铝盐、甲醛含量都非常少,这些成份与疾病或不适均无关连。除此之外,疫苗中还含有糖、氨基酸、盐及蛋白质等,使疫苗在制造、运输和贮存过程中能维持稳定安全,与疾病或不良反应更没有关系了④。

这就是为什么世卫组织在许多文件中都强调了疫苗是非常安全的,并没有担忧疫苗制备技术有多大风险。不过,由于不同人体质问题,以及减毒疫苗可能会产生“返祖现象”,注射疫苗偶尔会产生不良反应,一些反应甚至会非常严重,导致死亡或伤残。但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疫苗接种产生长期后遗症的情况极为罕见。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微暂时症状并且可以医治。⑤”相比起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更常见的是,免疫接种后凑巧出现健康事件,被错误地归咎于疫苗⑥。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极为担心的。

疫苗的成分也解释了为何“不正确储存或过期的疫苗几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

2010年的山西疫苗事件,2013年有关“疫苗之殇”的报道,以及这次的“问题疫苗”事件,都指向了部分疫苗未能在储存、运输、分发过程中按规定冷藏的问题。疫苗要维持活性,让致病原进入人体后能起到抗原的作用,需要在一定温度中保存,多数疫苗都要求在2~8摄氏度中保存,脊髓灰质炎疫苗要求的保存温度更低至零下20摄氏度。

但即便疫苗经历了不正确的存储或者过期,出现的结果也只是“失效”,疫苗中的病原体起不到成为抗原的作用,自然也不会致病,疫苗中的其他成分,也不会因温度变化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不需要经过实地调查,就明确指出“不正确储存或过期的疫苗几乎不会引起毒性反应,因此在本事件中,疫苗安全风险非常低。⑦”

虽然无效疫苗本身不会带来风险,但无效疫苗会让人失去疫苗的保护,而且可能还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是无效疫苗的真正风险所在。就像有人指出的,被带有狂犬病毒的犬只咬了以后,假如注射了无效狂犬疫苗,就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让人能稍微宽慰的是,未冷藏的疫苗并不一定会失效

前面提到了被犬只咬到者注射无效狂犬疫苗的情况,这确实令人非常担心。但仅就狂犬疫苗而言,未冷藏不一定会失效。狂犬疫苗对温度很不敏感,世卫组织的一份文件曾介绍过关于狂犬疫苗温度稳定性的数据,37度的情况下仍有4周的稳定性⑧,20到25度间稳定性可达18个月,一些狂犬疫苗在外包装上还专门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就算被病犬咬到的人注射了未经正确储存的狂犬疫苗,只要疫苗本身是合格的,还是有不小可能会起到效果的。

制图:腾讯新闻《新闻百科》栏目制图:腾讯新闻《新闻百科》栏目

肯定会无效的疫苗,是假疫苗。正规的疫苗制备技术虽然相当成熟,但由于一些自费疫苗能卖上价,因此疫苗也确实存在造假的情况。据根据上海疾控中心陶黎纳的说法,目前确认涉及造假的疫苗只有狂犬疫苗,一方面是跟检测技术、标准问题有关,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养狗多见,而接种狂犬疫苗往往不规范,因此制造假狂犬疫苗有利可图。2014年就发生过一起悲剧,安微省无为县一位老人被狗咬伤,接种假狂犬病疫苗后,过了一月发病身亡。这种无效的假疫苗,国家必须严厉打击。

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疫苗的总体安全有信心

鉴于卫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以及近年出现的疫苗事件,国人很难对中国疫苗情况有信心。不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态度也可以给国人带来些宽慰——2014年7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宣布:经世卫组织专家评估,中国疫苗监管体系(NRA),即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达到或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全部标准⑨。陈冯富珍并且称,“通过评估,世卫组织对中国国产疫苗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充满信心。”“这对于监管机构来说是一个大好结果,但更是中国儿童的福音,因为评估结果认可了中国疫苗的质量,即其生产过程、安全性、有效性均符合国际标准。”这是中国疫苗监管体系于2011年首次通过世卫组织评估的三年后,再次通过世卫评估。

当然,获得世卫认可不代表中国疫苗就没有任何问题,本次事件以及山西疫苗事件就暴露了中国疫苗监管体系在流通领域的严重疏漏。不过稍微可以放心的一点是,事件并不指向疫苗质量问题,生产过程还是相对可靠的。世卫组织的专业评价,国人应该还是抱有信心。

结论

就算是中国疫苗,那也是疫苗,制备工艺整体上已经成熟,并不是令人可怕的事物。而流通中出现未经冷藏的疫苗,问题非常严重,必须得到整改和处理,但人们若因为疫苗恐慌而拒绝接种疫苗,只会引发更大的健康风险。

参考资料

①《疫苗学》,张延龄、张晖主编,2004

②《疫苗安全手册》,廖俊林,科学网 

③《从临床评价角度谈疫苗的安全性问题(一)》,杨焕 杨志敏  ④《儿童疫苗:疫苗有何成份?为何要加入这些成份?》,HealthLinkBC 

⑤《网易专访世卫组织:直接因接种疫苗死亡极为罕见》 

⑥《全球疫苗行动计划(草案)秘书处报告》,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⑦《世卫组织回应中国疫苗事件》,世界卫生组织 

⑧《疫苗忍受高温的极限在哪里?》,陶黎纳  

⑨《中国疫苗监管体系获世卫组织认可》,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查看更多
更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