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7月14日出版的《解放与改造》第2卷第14号,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的文章。文章实际上由三封通信组成,其中两信是张君劢旅欧期间写给张东荪的,一封是张东荪给张君劢的复信。这三封通信的主要内容,是两个认同和提倡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该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讨,简而言之,是究竟该走德国式的社会主义之路呢,还是走俄国式的社会主义之路更合适。
所谓“德国道路”,乃是社会党的议会模式;所谓“俄国道路”,即列宁共产党的革命苏维埃模式。张君劢在信中说:他并无意就这两模式作是非判断,但却以为:“所为分别高下者,其于蓝宁(列宁),则佩其主义之高,进行之猛,宇之曰社会革命之先驱。然于根基之深厚,践履之笃实,则独推崇德之社会党。”——这段评语的意思其实是:张氏钦佩列宁那般的以个人英雄主义推动社会革命的方式,但却更推崇德国社会党走议会道路“有国民为之后盾”的方式。
张氏在通信中补充阐释:俄国革命固然称得上是惊天伟业,但它的成功是建立在少数天才人物的政治活动基础上的,俄国布尔什维克能够“于旦夕之间,实行其国有主义”,全是因为“有蓝宁(列宁)之天才,有蓝宁之自信力”。但天才可遇不可求,如果“天才不如蓝宁,自信力不如蓝宁,而欲尤而效之,未有不画虎类狗也”。所以,张氏认为:俄国革命的方式“他国不可学亦不能学”。
与俄国革命不同,张氏认为德国革命得到了“国民”的广泛支持。他说:德国革命“建筑于五十年训练之上,酝酿于四年战事之中,有国民为之后盾。……虽社会革命之理想,并未完全实现,然规模俱在,循此轨道以行,则民意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德国革命虽然“绝无创造天才”,更没有列宁那般的领袖人物,但其“根基之深厚,践履之笃实”,则远在俄国革命之上,所以,德国式革命道路,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可以学、而且必然能够学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张氏具体列举了“德国道路”与“俄国道路”的六大区别:
(一)俄蓝宁革命成功后,解散国民会议而以全俄苏维埃代之,德于革命初期虽召集苏维埃,其后废之而代以国民会议。
(二)俄之苏维埃限于劳动阶级;德之国民会议,一切国民均有选举被选举权。
(三)俄之代表机关,为一阶级所占之苏维埃;德之代表机关为国民会议,此外辅之以苏维埃,得参与立法。
(四)俄之土地国有,工业国有,由苏维埃认可,不出赔偿而强征收之;德宪法上亦认国有主义,然其施行方法由议会议决,且采取赔偿主义。
(五)蓝宁政府抱持数十年来社会党不与资产阶级合组政府之大义,德革命之初,以多数派独立派组织纯社会党内阁,其后独立派出阁后,多数派与其他资产阶级合组混合内阁。
(六)蓝宁氏以为在革命后之过渡期内,对于资本家之参政,集会,报纸,应加限制。故施行贫民专制,德则无此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