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之人口流动,规模巨大,纷繁复杂。政治、经济、社会气候风云变幻之际,也是人口流动奔涌不息之时,千万人命运跌宕于江湖。此专题选取十个最具代表性流动群体,试图呈现历史大潮中的个体命运,藉以管窥时代变迁,梳理中国六十年之发展脉络。 |
本是农民,奈何进城为工 |
【农民工潮:1991-至今】 |
导 语:中国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背后,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主体就是农民工。这里无法清晰勾勒数亿人的迁徙图景,惟有个体形象挥之不去:有珠三角的女工、遍布全国的外地的哥、铸造鸟巢奇迹的建筑工人、奇迹生还的矿工,还有开胸验肺的疼痛,打工诗人的吟唱,农民工代表的呼声…… |
![]() |
流向>>> 富裕地区出来的为经商;中等地区出来为打工;极落后地区则出不来 |
衡量某省穷富有个相对简单的标准:看它主要是农民工输出地还是接收地。中国几大农民工来源地,如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江西等,都是相对贫穷的省份;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民,如果离家打工,也大多会在本省大城市,即使去外省,也大多是经商。区域分布特点:北京的外来人口中,来自河北、东北、山东、安徽、湖北的比较多;广东的外来人口中,更多的来自四川、江西、湖南、湖北;上海的外来人口中,比较多的来自安徽、苏北、江西、湖北。 |
![]() |
每年700万人出四川其中一半人去了珠三角,开小吃店、倒卖票证、蹬三轮车、卖菜、捡破烂、拆迁、耍把戏、弹棉花、爆苞米花、补鞋等,更多则进工厂…[详细] |
![]() |
河南农民工遍全国河南人遍布国内31省份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有35个劳务品牌:长垣厨师、新乡防腐、安阳建筑、信阳保姆、遂平家政、少林保安…[详细] |
迁徙>>> 如果没有千万民工像候鸟一样经年在城乡间迁徙,便没有春运 |
中国农民向城市寻求就业和迁移与外国有两点不同:一、国外农民迁移主要是为了就业,而中国农民不仅为了就业而且为了进城,因为城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二、国外就业和迁移是一个同步过程,而中国是两个过程,只有一部分进城就业的人可以真正实现迁移,因为城乡分治的户籍政策。[延伸阅读:中国为什么有春运] |
![]() |
收入>>> 现阶段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在1400元左右 |
人保部称,近几年农民工就业的工资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相应的缩减了一部分的工资水平,但是总体上农民工工资的水平没有降低很多,据统计,现在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在1400块钱左右…[详细][统计局: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 延伸阅读>>>[一个打工妹的月财政预算] |
![]() |
张海超:开胸验肺为了证明自己得上了职业病尘肺,河南新密农民张海超到医院切开了胸膛。为省钱开胸之前未用止痛泵…[详细] 延伸阅读:那些变成石头的肺 |
![]() |
熊德明:拦路讨薪女,重庆云阳县龙泉村农妇,2003年因向总理说一句实话引发“讨薪风暴”,成年度经济人物,成名后依然一心养猪,如今已是养猪大户…[详细] |
消费>>> 老一辈,九成人把钱统统寄回家;新一代,七成人工资花在吃穿玩 |
随着农民工支配资金逐步提高,进城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能力也正在逐步加强,正在成为城市中很重要的消费者群体,但个体消费能力依然有限,消费模式与城里人、农民等群体也不一样,例如有关研究显示,农民工是消费辣酱的主要群体。在两代人的消费差别上,老一辈农民工九成人把钱统统寄回家,新一代中的七成人工资花在吃穿玩…[详细][农民工消费调查] 样本>>>[民工家庭不敢生病 每周只吃一次肉] |
![]() |
返乡>>> “出门打了5年工,让我再也做不成农民啦!” |
国家统计局调查称:农民工返乡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无地可种,二是就业机会少,三是缺乏技术,导致不少失业农民工徘徊在城乡边缘。“出门打了5年工,让我再也做不成农民啦。”李敏站在成都市人才服务中心的大楼前说,“一方面是不会种地了,另一方面是习惯了热闹的城市生活”…[详细][乡村式微:一个村庄282条光棍] |
![]() |
“留守孩”谭海美2005年前后,她的经历像是一场梦。之前,她在城市的垃圾堆上艰难求生,在小山村里寂寞读书;之后,她成了全国留守儿童楷模…[详细] |
![]() |
“空巢老人”九妹饭菜都是一样的,一锅米饭,一锅素白菜,偶尔里面会有洋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孩子们从不挑食,一会就吃得干干净净…[详细] |
留守>>> 农民工进城谋生背后:留守儿童像荒草一样生长 |
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28.29%。14周岁以下有4000多万。2008年的专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55%和祖辈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自交流,对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影响。而对那些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有一首流行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详细][调查显示三成返乡农民工想留当地就业] |
![]() |
融城>>> 农民工融城调查:想留在深圳擦一辈子鞋 |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城市淘金的农民工已历三代。调查显示,三代农民工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致力于赚钱后回乡建房的第一代农民工不怕出力,但希望“劳动强度不要太大”;7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渴望在城市中“拥有家的感觉”;而80后出生的最新一代农民工则要求“彻底离开农村和真正融入城市”…[详细][创业者与务工者] |
![]() |
80后打工者的十年1999年到2000年,学校承诺月薪八百;2000年到2003年,上厕所太久也会睡着;2003到2004年;只有我找不到工作 哪有老板招不到人…[详细] |
![]() |
我想上海 做梦都想自春节前全家离开上海后,她就再也没有回去。几乎一夜间,章钰婷突然发现自己从一个上海人变成了乡下孩子。这样的孩子并非个案…[详细] |
漂泊>>> 农民工二代:与乡村渐行渐远的城市过客 |
新一代农民工少了与农村的血脉联系以及对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多了对融入城市的渴求和能力。这同时也令这一代人的境遇更加尴尬:退回农村,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要千方百计做到让农民工二代或在城市安身立命,或在城乡间来去自如,要继续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舍此别无他途…[详细][两代农民工不一样的广东梦][温家宝在温州询问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 |
![]() |
户籍>>> 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城里城外,城乡二元格局一时难破 |
农民是谁?是务农者、进城务工人员、打工族、民工、农民工、第三产业服务者、保姆、农贸市场供应商、小商贩、劳动力市场散工、装修工、走鬼、送外卖与快递。在城市循环体中,他们是城市的一部分,进城务工、得到承认、实现价值。尽管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城里城外,但城市正在成为打工者期待中的家…[详细] |
![]() |
我亲爱的农民兄弟“那些世界上过着最优越生活的人们,有没有从那些最困难的人们身上学到东西?”城市要回答乡村,城市人要回答农民和农民工…[详细] |
![]() |
公厕管理员的奋斗今年6月24日,江苏籍“全国优秀农民工”李影,在上海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后,终于拿到上海户口簿,激动得泪流满面…[详细] |
乡愁>>> 你的阳关道,我的独木桥。说到底,都是农民。都期待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
每个城市人都有一个精神上的故乡。一代或两代进城的人,并未完全丢失他们的根基。无论如何追逐时髦,但朴实、感恩、念亲怀旧总是随着年岁渐长心思益深。当再也不回农村了,农村也都变样了,子女都不知魏晋了,这乡愁就更无可凭照,无可依托了。这便产生了中国的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奇怪观照,先锋作家往往写乡土题材,刚往城里扎的作家则写都市人的欲望、冷漠与异化。 |
![]() |
个案>>> 彭雄兵与邱启光:两个农民工老板的城市化之路 |
邱启光和彭雄兵都来自农村,背井离乡之初,也都是极为普通的农民工,他们的成功,对于其他仍在社会底层拼搏的进城农民来说,有些什么启迪意义呢?即使在今天这样的远非尽如人意的外在条件之下,中国仍然还是有许多像邱启光、彭雄兵这样的“乡下人”,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创造了奇迹:从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奋斗成为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老板…[详细][农民工人大代表胡晓燕] |
![]() |
吕伟华花七年考研山东农民吕伟华,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青年。他凭着坚韧的毅力坚持自学,7年间半工半读,终于考上了西藏民族学院的研究生…[详细] |
![]() |
李路正歌唱农民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一场演唱会,演唱者不是流行歌星,也不是音乐家,而是农民工歌手李路正。十几年的打工生涯是他创作的源泉…[详细] |
所谓“农民工”:本是农民 进城为工 | |
据人保部发布的最新数据,到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就业总量2.25亿,其中外出农民工1.4亿,2009年春节以后有95%农民工回城就业,剩下5%在农村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详细] |
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
农民在中国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不是一种职业的称谓,所以尽管农民进入城市,从事新的职业,却很难改变原有身份,从而出现不被现行制度认可的具有双重身份的“亦工亦农”群体。 |
农民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显著特色:他们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转型的过渡点,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迁的转折点…[详细] |
![]() |
"农民工"会否消失越来越多人已经感到称呼的社会性歧视,希望“农民工”概念消失是一种善意…[详细] |
建国六十年以来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待农民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从“自由迁移”到“严格控制”、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从“消极应对”到“积极引导”三个大的制度变迁。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据此提出“红灯-黄灯-绿灯”三阶段论: | |
红灯阶段:1958年-1984年 | |
改革开放前,限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户籍制度安排,与开始推行计划经济有关,其中典型的是户口管制和粮食统购统销挂钩,与当时农业基础过于薄弱、农产品供给短缺有关,也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有关,把每一个人管得死死的,可以防止“乱说乱动”。户籍制度改革进程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决策者担心进城农民成为城市负担。 |
黄灯阶段:1984年-2000年 | |
1984年10月份,中国开始城市改革,但还是计划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包括深圳,当时也发展了很多国有企业。但这些国有企业农民工是进不了的。 1988年,国有企业老亏本,但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其工人是农民,广东的外资企业也发展起来了,雇员也是农民工。这两批农民工开始影响国企改革。 1991年,写着“水工全活”、“木工全活”的小木板开始在马路边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全国日均流动人口已达千万。 1992年,总计有4600万人到沿海打工,去实现那些刚开放地区的七通一平、三通一平。 1993-1994年,中国农民工增加到6000万。 1995-1996年达8000万。 |
绿灯阶段:2000年- | |
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决策层顺应潮流,开始正面看待、积极引导农村人口流动的大潮。 2001年,政府提出“城市化加速”,制定专项规划,其中提出:除个别特大城市,其实就是指北京和上海,其它城市都要改革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 2006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和过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 |
![]() |
寻找第一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多已谢幕南方,归寂家乡。至今还坚守的,多数成了管理者…[详细] |
现代化主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 | |
现代化的过程实质是农民工业化、城镇化,融入城市文明的过程,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部分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农民进城务工向城市迁移,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农村文明转向城市文明,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而中国农民的转移,主要途径就是农民工进城。 | |
农民工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 |
一、数亿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就业环境如何得到改善;二、农民工如何有序进入城市生活并逐步成为市民完成城市化的问题;三、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逐步转移,实现充分就业。 |
|
中国政府高度评价农民工贡献 | |
称“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亿万农民工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走出农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优秀农民工] |
|
![]() |
亏欠农民工30年逐步取消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藏于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才是根本…[详细] |
户籍新政: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破局之举 | |
户籍制度改革长期没实质突破 | |
与其他方面的政策改革相比,户籍制度改革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成为劳动力流动的最大障碍。所有在就业政策、保障体制和社会服务供给方面对外地人的歧视性对待,都根源于户籍制度。通过户籍制度及一系列其他阻碍人口迁移的制度因素的改革而推动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经济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变的重要进程,并且以其他领域改革的进展为前提。 | |
各地开始自主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 |
随时间推移,两方面的因素变化推动政府对迁移政策进行改革。一是城市户籍制度不再拥有外部或隐含的福利,也就是地方政府不再根据个人的户籍来提供就业、社会福利等各方面保障。这样,城市人口规模扩张不会给地方政府增添额外财政负担。二是地方政府意识到,劳动力流动不仅带来资源重新配置,而且也是城市融资重要来源。于是市场化发育水平相异的城市根据各自目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 |
取消户口附着利益逐步取消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藏于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才是根本…[详细] |
结束语:政府应珍视农民创造精神 | |
国内外正反经验证明,人为设置人口流动的障碍得不偿失,政治驱动的人口流动是不成功的,而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民间自发的流动和移民则是低成本的、稳定的,而且也是进退自如的。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但又必须考虑市场的力量,重视农民的创造精神。 |
|
建国60周年系列报道 腾讯新闻出品 | |
我来说两句建国60周年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