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月,他们是职工群众争相追捧的新闻主角

红五月,他们是职工群众争相追捧的新闻主角
——记5位抗疫一线的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五月,是广大劳动者的节日!
五月,是致敬劳动者的季节!
今年的五月更是富有特别的意义——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总体战、阻击战中,更是涌现了大批“驰援湖北”“守护重庆”的典型!
近日,通过全市工会系统层层推荐和社会公开征集,经严格评审和社会公示,重庆市总工会决定授予重庆平湖金龙精密铜管有限公司等95个先进单位重庆五一劳动奖状,授予胡风明等186名先进个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授予重庆华歌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183个先进集体重庆市工人先锋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本期开始,《重庆晨报》“今日工会专刊”,将连续推出《2020重庆五一劳动奖特别报道》,集中展示部分重庆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的先进事迹,让这些熠熠生辉的劳动典型,跃然报端,成为广大职工群众争相追捧的新闻主角!
▋ 80后美女科学家陈娟:与时间赛跑 与病毒较量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作为新型冠状病毒应急攻关小组的核心成员,在团队学术带头人黄爱龙教授带领下,陈娟带领的团队所有成员夜以继日、奋力攻坚,克服重重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研发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填补了当前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空白,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增添了重要装备,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填补当前疫情战场上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空白。
在研发过程中,陈娟不顾感染风险,与病毒赛跑,先后多次赴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附属大学城医院和附属第三医院进行了所有临床验证实验沟通,设计和协调。回到实验室后,又带领小组成员投入到紧张忙碌的临床数据分析工作中。试剂盒研制成功后,申请人积极配合临床验证,快速将试剂盒报送国家药监局进行注册审批。两款试剂盒于2020年3月1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注,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基于化学发光的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近十年来,陈娟专注于乙肝病毒性肝炎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优秀青年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任务负责人、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3项)、获第五批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带领的团队获得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并多次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优秀科技论文奖和硕士生导师奖。多次受邀在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 呼吸重症专家刘煜亮:无私传授“重医经验”获好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专家刘煜亮,也是一名80后博士。重庆市首批援鄂医疗队轻症专家技术组组长,重庆援孝感市东南医院医疗队队长(包括轻症1组、轻症4组共30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
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他业务扎实,是患者及学生心中的好医生、好老师,在抗“疫”前线,更是多措并举地提高病患救治率及降低医务人员的风险。
从出发前就在思考,如何管理好一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队伍,如何凝聚人心,发挥每个人的最大能动性,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后,还要把每个人安全带回“家”。在到达驻地后,刘煜亮率先在队内明确“四个先”制度及制定《队员工作纪律》,详细列举了工作、生活、院感、宣传四个方面的纪律要求,用军事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将医疗队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严格的管控。部队出身的刘煜亮,血液里就有军人保家卫国的天职使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在困难面前,党员先上,干部先上,男生先上,高年资先上!”
由于业务过硬,刘煜亮还担任重庆市首批援鄂医疗队轻症专家技术组组长。在开展诊疗工作的过程中,刘煜亮针对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有不少因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从轻症发展成为重症甚至危重症的情况,他和队友将援鄂医疗队(援孝感市东南医院医疗组),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重医方案”。截止2月14日,刘煜亮所在的东南医院共收治615名疑似及临床诊断新冠肺炎患者,因核酸检测双阴或核酸检测后确诊转运出324名患者;无一例死亡。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他是排头兵又是辅导员,多次深入疫情最严重区县巡诊,孝感,是湖北除武汉外疫情最严重的城市,而他的工作常态就是深入孝感疫情最严重的汉川、大悟、孝昌、云梦、应城等区县,会诊患者,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在培训结束后,刘煜亮就穿上防护服,深入病房查房,带着基层的医生们一个一个病人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培训结合实践查房“手把手”的方式,提高基层医生对新冠病毒肺炎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水平。
▋ 院感专家马珍:守护家园最前沿的勇士
马珍,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长(主持工作)。踏实认真、勤勉负责是大家对马珍的共识,30多年来,她以精益求精诠释着一个普通医者的对医学事业的忠诚和对医疗职业的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时,院内感染防控是重中之重。马珍作为医院疫情防控小组核心成员及院感专家,全身心投入战斗,连续奋战在医院抗疫前沿。为了疫情防控需要,她提前把家搬到离医院较近母亲家里,随时听从召唤。根据国家新冠感染发布的诊疗防控方案和医院疫情防控总体部署,她多次组织医院新冠感染防控方案修订,参与策划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建筑布局的改造等。她深知培训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带领感控团队提早谋划、迅速反应,在1月份就对全院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引导医务人员科学防控、消除恐慌情绪,1周内共培训21场、1197人次参加学习。
随后,医院先后派出5批医疗队53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抗疫一线。出征前,对每一个援湖北医疗队员,马珍都要对他们进行详细的防护用品穿戴实操训练,众多队员们感动地说:“这样细致的培训使我们能安心出征。”
截至3月31日,她带领院感团队已向各类医务人员开展新冠防控知识培训36次,受众超过3000人次,并多次向社会开展新冠防控指导和公益宣讲
她坚持每日重点环节巡查,不断发现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疫情防控提出整改建议。疫情期间,该院承担了病例筛查、疑似病例定点隔离诊治、主城区确诊病人转运至集中收治医院等任务。对院前人员防护及救护车消毒处理的各个环节,马珍也都是亲历亲为进行督促指导。马珍带领的院感团队和全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坚守和并肩战斗,在医院确诊新冠病例17例(占渝中区确诊病例的85%)和转运主城区确诊病例149例次的高风险情形下,实现了院内医务人员和患者零感染的目标,保障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被称为“战斗在守护家园最前沿的一名勇敢的战士!”
▋ 急诊-重症专家姚勇刚:必须战斗到最后,让更多重症患者尽可能获得生机!
83年出生的姚勇刚,是本次采访中最年轻的80后,作为重庆市中医院急诊ICU(南)副主任,他默默坚守重症一线岗位,坚持专研医学课题,勤勉敬业,业绩突出。
在疫情面前,身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的姚勇刚,利用自身擅长危重症医治的专业优势,主动请缨到武汉,担任了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青年委员、重庆市中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豁得出去。他承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病区抗疫工作。首批进入病房后连续奋战15小时;白班工作9小时,夜班工作16小时,每次污染区工作3-4小时。不顾个人安危协助完成十三病区首例病危患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参与东院联合专家组危重及疑难病例讨论10次,持续工作57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68人,其中重型及以上47人,轻型21人。在救援的同时兼任医疗队的保健医生,协助病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用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医生医者仁心的品格。
2月2日带领相关医护人员作为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重症组成员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病区参与抗疫战斗,这是重庆市第一支整建制进入武汉并整体接管重症病区的国家医疗队。2月4日进驻重症十二病区后,姚勇刚主动要求作为第一批值班的医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第一夜就收治了7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连续奋战15小时无眠,带领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模式,逐渐克服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带来的影响,让新冠肺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月6日再接管十三病区,成为病区副主任,同时参与值班,赴鄂支援以来,他白班工作时间9小时,夜班工作时间16小时,每次污染区工作时间3-4小时。协助十三病区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在旁监护病情近5小时,为患者赢得生机。先后为5名患者行深静脉穿刺术建立抢救通道,不顾个人安危进行鼻咽拭子标本采集,每次少则3至5个,多则30个,累计上百个;并协助十三病区首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并成功脱机。整个治疗过程将中西医结合贯穿始终,中医治疗覆盖率达90%以上。
姚勇刚作为支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新冠肺炎国家医疗队联合专家组成员,参与全院疑难病例及危重症患者救治方案讨论10次,作为重庆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病区副主任兼专家组成员,协助病区主任,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保障医疗安全,参与每晚专家组成员疑难病例讨论15余次。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感受人文关怀。他共计医治十三病区新冠肺炎患者68人,其中危重症及重症患者47人,轻症21人,持续工作57天,当中途征求他是否愿意轮休的意见时,他毅然拒绝了,他坦诚的讲到:“从患者角度而言,重症患者的治疗必须是连续性的,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部分危重患者需要我们跟进,此时我还不能轮休,必须战斗到最后,让更多重症患者尽可能获得生机!”。
▋ 医学影像专家唐茁月:为疫区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放射医学医务队伍
医学影像专家唐茁月今年40岁,2019年入选中组部牵头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担任重庆访学团副团长带队进京访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家休假的唐茁月第一时间主动请缨,2020年2月作为重庆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孝感医疗队大悟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深入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T是新冠肺炎检测的重要手段。到达大悟县后,他针对大悟县CT设备少且时常故障的问题,提出申请一台移动CT用于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进行检查,缓解医疗设备紧缺的压力,并设计开辟人员分流分层专用通道,避免交叉感染。他利用医学影像前沿先进技术,主导搭建了AI影像诊断云平台,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读取的数据加以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医务专技人员匮乏的压力。同时,利用轮休时间给当地医生做新冠肺炎影像学诊断知识讲座培训。唐茁月为大悟县放射医学留下了带不走的设备,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放射医学医务队伍。从2月11日至3月23日,他在孝感参加抗疫工作43天,获得孝感市委、市政府授予“抗疫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作为党员被孝感市委通报表扬。
业务水平精湛。唐茁月热爱放射工作,是医院放射科的核心骨干,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对待每一份诊断报告,保证诊断的准确率,更好服务临床,为解除患者病痛不懈努力。由于业务精湛,先后入选医院“512人才工程”和“361人才工程”,同时兼任了中国医师协会、重庆医学会、重庆市医院协会等十余个放射、影像专家委员会委员,由于工作出色,他多次荣获重庆市人民医院“年度优秀个人”。
他学术造诣深厚,2017年牵头建立“分子与功能影像实验室”,带领团队专研前沿影像诊断技术,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著10余篇,在放射学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他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3所医学高等院校的硕士生导师,对待学生也是为人师表,用行动感染学生的学术作风,承担10余所医学高等院校平均每年约100名医学生实习教学管理工作。2014年6月参与援助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医院,主动承担医院放射带教培训及疑难影像的诊断工作,毫无保留培训当地放射人员,为昌都地区培训出一支水平较高的放射医师队伍,被评为援藏“先进个人”。
来源:市总工会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