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花”先锋办丨“一拆一装”中践行“为民办事”的初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北京市丰台区花乡街道,基层工作者用行动诠释“为民初心”的生动实践。透过两个温暖的故事,看花乡人如何在“一拆一装”中践行“为民办事”的承诺。

“拆”门槛,拆出“无障碍”的温情

“我家老人腿脚不方便,出门就得坐轮椅,单元楼门槛太高,每次出门都得折腾半天,咋整……”郭公庄中街社区的电话铃声急促响起,电话那头,居民焦急的声音牵动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心。

挂断电话,社区迅速行动。工作人员与物业一同赶到现场,发现那道“不起眼”的门槛,不知何时就成为老人出门的“拦路虎”。但门槛属于公共设施,能否拆除?该单元居民能否同意?社区没有犹豫,当天就发动老人所住单元楼的包楼干部挨家挨户征询意见。“这是为老人解难题,我们支持!”居民的理解让问题迎刃而解。

次日,拆除门槛工作正式启动。施工队带着工具进场,电钻声响起时,社区工作人员守在单元门口,一边提醒居民绕行,一边协调施工细节。短短一上午,门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平整的坡道。“以后推轮椅再也不用抬了。”老人家属红了眼眶,而社区那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有什么困难再联系我们”更让邻里间的暖意流淌。

“装”路灯,点亮“夜归人”的安全

家住高立庄村宏盛路附近的居民正在为另一件事发愁。“这条路晚上黑得吓人,孩子放学、老人散步都不安全。”12345热线里的诉求,迅速传到了高立庄村村委会。

村委班子当即拍板:“必须尽快亮起来。”街道城乡办、施工队、电力部门被召集到一起,在多部门的共同发力下,14盏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方案被迅速敲定。选址时,工作人员更是反复测量,确保灯光能覆盖每个角落的同时,充分兼顾交通安全需求;在施工环节,从“水泥灌注”到“灯杆调直”,每一道工序都经过工作人员的严格把关,确保施工质量和居民满意。

三天后,当第一盏路灯在暮色中亮起,居民微信群里沸腾了:“以后下班不用摸黑走了”“孩子夜自习回家,我们终于放心了”。路灯下,晚归的上班族、嬉戏的孩童、散步的老人,身影被拉得悠长,而那份安全感,却实实在在地落在了每个人心里。

小行动里的大民生

一道门槛的拆除,一盏路灯的安装,看似是“小工程”,却是花乡街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缩影。从接诉即办的“速度”,到多方协调的“力度”,再到居民满意的“温度”,基层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化解民忧。

下一步,街道将继续以“为民初心”为笔,以“群众需求”为墨,在每一个“拆”与“装”的细节中,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来源:北京市丰台区花乡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