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捐人故事 | 爸妈不让报的专业,我偏要学!

图片

“公益慈善从来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相反,它就是贴近民生的善行善举。”

——大爱清尘月捐人陈彬

​​陈彬从知晓尘肺病,到加入大爱清尘的月捐计划,是一个一波三折又似乎注定的故事。就仿佛如今在慈善管理专业上大二的他,虽然也经历了一些阻碍,却仍坚定地走在自己内心选择的公益道路上。

 

“热心快肠”的公益新人

 

陈彬的老家在重庆巫溪,如今在南京上学。他喜欢打羽毛球、喜欢跑步、喜欢“玩抽象”,但最喜欢的还是参加公益活动。“日常很忙很累,但很充实。”这是他对自己生活的描述。
 

图片

陈彬的生活照

 

陈彬喜欢自称“公益小白”,这当然是因为他还是一名学生。可从他两年来积极的公益学习和实践经历来看,也许更因为他对公益慈善事业怀有崇高的敬畏和深刻的使命感。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个想要去做公益的心。”陈彬回忆着自己踏上公益道路的起点,可能是因为重庆人本身就有“热心快肠”的特质,也可能是因为家人的影响,他如是说道。

 

提起家人,陈彬心里是略带复杂的。在他小时候的印象里,父母人缘很好,经常帮街坊邻里的忙,谁家有红白喜事也愿意找他们搭把手,这些经历无形中塑造了陈彬喜欢帮助他人的性格。

 

然而到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陈彬却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他想报社会服务和公共价值方面的专业,为此甚至还报了一些“奇葩”专业,如监狱学和社区矫正,可父母却希望他报他们眼里所谓的“好专业”。
 

图片

陈彬参加志愿活动现场

 

陈彬不理解父母的态度,却又无可奈何,他尊敬他们,不希望和他们产生冲突,于是默不做声,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在陈彬心中,这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个人觉得精神上面的满足才是真正的财富。”陈彬在两年后回首,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抉择,“因为我的人生毕竟是由我自己来选择的,选专业什么的都关乎到我自己的未来。”
 

陈彬这次与父母化解矛盾的方针,也是他心中很好的一种人际相处方式。他知道价值观的冲突不可避免,但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因为你自己的人生是由自己来掌控,别人可以适当建议和干预你的人生,但不能决定你的人生。”
 

被公益打开的世界
 

高考结束后的暑假,陈彬在家乡参加了一家社工机构的志愿服务,第一次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感受到了自己价值的实现,由此打开了公益世界的大门。
 

图片

陈彬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

 

步入大学后,他便和公益慈善“双向奔赴”,正式开始了系统性的学习。他还加入了学院的公益社团,参加了几场很“高大上”的公益论坛,逐渐接触到了公益领域的前沿知识,“对我的专业素养和公益视野有非常大的提升。”

 

但在专业课堂学习之外,陈彬还是更加喜欢公益实践。作为“半个大山里的孩子”,他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了身边的公益,感受到了世界的链接,也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他回到自己的小学,发现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项目设立的洗手台;

 

图片

他在重庆洪涝灾害期间,在照片里看到了“支付宝公益平台爱心网友携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支持重庆暴雨洪涝灾害救援行动”的字样;

 

图片

陈彬在2024年暑期参加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梦想教练计划”,那是他第一次去到广西。
 

“当高铁载着我穿过广西的丘陵时,高中地理课本上学过的喀斯特地貌就这样映入我的眼帘,十万大山在残阳的照耀下仿佛镀了一层金纱,那是无法用白话文形容的震撼,只能通过古诗传唱。”

 

在那一刻,远方天地的广阔让他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走出大山的孩子”。他想到了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还想到了韩愈的“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他自己也写下了一首诗:“漓水流,柳水流。思恋随风水融愁,天高恨拒留。梦悠悠,空悠悠。夜月微光遮雾羞,念昔日故柔。”
 

图片

陈彬参加“梦想教练计划”

 

与大爱清尘: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陈彬在小时候曾看过“开胸验肺张海超”的报道,但直到进入大学,在专业课上学习了职业病相关的公益案例,他才对尘肺病有了具象的认知。

 

从一个个尘肺病人身上,他联想到了自己中学时期最喜欢的书——《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孙少平。虽然书中没有提到孙少平是否得了尘肺病,但他的故事仍然让陈彬对现实中矿下工人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实生活往往比小说更令人触动和动容。”
 

图片

陈彬在网上查询尘肺病与大爱清尘的资料

 

在对尘肺病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时,陈彬偶然得知自己所在的社团曾和大爱清尘有过联系,还举办过一些有意思的讲座与趣味活动,这让他对大爱清尘多了一份关注。

 

后来,陈彬在阅读大爱清尘的文章时,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一线调研活动;在哔哩哔哩公益视频下,他与大爱清尘的官方账号互动;此外,他还观看了浙江工商大学杨方方教授连线张海超的直播。在综合考察下,他决定加入大爱清尘的月捐计划。
 

图片

《用户捐的2500万,到底花在哪了?》哔哩哔哩视频评论区截图

 

在陈彬看来,大爱清尘真的有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对尘肺病的关注,是在做实事的。他对大爱清尘经常在群内发布图文反馈表示了赞许:“我虽然不是经常看,但偶尔刷到了会看一下。在四川的学校开展科普活动那次印象特别深,因为四川离我们重庆很近!”
 

图片

“青少年肺健康科普进校园”活动在四川

 

他还提到了大爱清尘在寒假期间发布的粉尘危害行业科普海报:“(这些海报)看到了会有一个印象,在当下不一定有用,但在某一刻能唤起记忆,其实是无意间带动了公益宣传。”
 

陈彬最近还读了大爱清尘在儿童节发布的故事文章《父亲停喘于儿童节前夕》。对于文中写到的忙前忙后的孩子和去世的患者,他看完以后有些难过,但也看到了大爱清尘在当中做出的努力。“就像那句话,‘尽人事、知天命’,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只能带着这些无奈,去更加用心地投入对其他人和其他家庭的救助。”
 

图片

儿童节文章中的孩子佳佳


他将大爱清尘的工作细心地形容为“润物细无声”的,同时也期待更多尘肺农民家庭可以出现好的改变。在得知今年升学的几位孩子的好消息后,他开心起来:“哇!我刚刚的期待变成真的啦!”

 

向上向善:让自己和社会更好一点

 

在陈彬的心中,自己在公益道路上尚处于“向学长学姐看齐”的阶段,但他心中已经有了对这一事业的深刻认知:“公益慈善从来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相反,它就是贴近民生的善行善举。我们公益慈善事业做的事就是让人民充满希望,这希望,才是人类面对危险的第一信念。 ”

 

今年3月,陈彬报名了爱德基金会溪流月捐计划的核心志愿者团队,并和团队伙伴在活动中一起进行劝募和志愿服务。这些经历让他收获和成长了许多。
 

图片

陈彬参加带残障人士看世界志愿服务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陈彬直观地感受到了自己“向上向善”的变化。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他从不善于表达,到敢于去表达,而且“表达得还可以”,整个人精神面貌都是美好的。于是,陈彬也开始尽自己所能地号召身边的人来参与公益。
 

他也更加重视“看见”的力量,希望看到受益人更多更好的改变,希望人们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希望整个社会都变得更好一点。

 

陈彬的下一步计划是暑期去阿拉善地区种梭梭。梭梭,即梭梭树,抗旱、抗寒、抗盐碱、抗风沙,喜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是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干旱荒漠地区的重要固沙造林树种。

 

陈彬给人的印象正如一株坚韧的梭梭树,越是在艰苦的地方,越扎下根去,同时望向天上的太阳。也许现在的它还幼小,但正是一株又一株的梭梭,连成了我们对抗荒芜的绿色海洋

 

拂去心灵的尘埃
 

在与陈彬交流时,提到去年错过的大爱清尘一线乡村调研,他也表达出了想要弥补遗憾、到尘肺农民家中探访,亲眼见证他们生活改变的愿望。
 

好的缘分不怕迟到。我们很高兴因为这次交流,陈彬对尘肺病这一议题产生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思考。

 

“天下无尘,自由呼吸”,不只是消除物理意义上的工业尘埃,更在于清除人们心灵上的尘埃。而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去看见尘肺病患者以及其他个体所遭遇的苦难,看见个体因为公益而发生的改变,便会愈发觉得世界是向上向善发展的,与此同时心灵上的尘埃也会被拂去。即便公益这个过程充满艰难险阻,但总得有人要去做不是么?(来自月捐人陈彬)

 

同时我们也欢迎并期待着,未来和陈彬以及更多的伙伴一起去“看见”尘肺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亲眼见证他们越来越好的改变。

图片会更好的!冲!

陈彬在朋友圈分享与大爱清尘的相识经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