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丽丽
一个酷热的星期天下午,在北京海淀五道口的启迪大厦,我第一次见到问小白的创始人李岩。
言辞间,他有种过度的客气。“我是一个沉浸在技术和产品的i人,所以对外打交道并不娴熟。”他如此归因。
他说,他更希望产品可以说话,而自己可以躲在幕后。但显然,这个时间点还没有到来。作为创业者,他需要资源,就要学会说服别人。
李岩,85后,先后就读于华科大软件学院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毕业后,他先是加入腾讯,后于2015年加入尚在民宅中办公、规模仅在30人左右的快手。
他是快手AI体系的核心构建者。在当时快手CEO宿华支持下,他组建了快手的第一个深度学习部门,后来这个部门演变成快手的MMU部(多媒体内容理解),并负责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模态的模型研发。
2023年,李岩加入AGI创业的洪流。在当时的诸多创业者中,有投资人认为李岩创立的元石科技是唯一有能力整合「搜索、推荐、多模态」三大核心技术栈的团队。
两年间,元石先后拿到快手联合创始人宿华、红点创投以及经纬创投的数千万美金的种子轮融资,以及渶策资本领投的第二轮融资,共计约5000万美金。
2024年7月,产品问小白悄然上线。从产品形态看,它结合了chatbot的主动问答,和刷feed(信息流)的被动阅读,而且信息流中很大一部分内容由AI生成。也因此,有投资人认为问小白很像AI时代的今日头条。
2025年5月,元石发布对标Deep Research的Agent小白研报。
时间推进到2025年后,大部分早期AI投资人的一个共识是,通用Agent或者国内toC市场必然是大厂的主战场,创业公司很难厮杀出来。
而在李岩眼中,这一天显然还没有到来,“这个市场足够大,大厂拿不走全部权重,也必然留下巨大缝隙”。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接入DeepSeek后的问小白,也多次登上量子位AI智能助手web端国内总访问量榜和AI产品榜全球增速榜等榜单。李岩觉得这里边,并不仅仅是DeepSeek的溢出效应,“还有更大的力量在那里。”
在我们的对话中,他更多谈及了这种更大的力量。某种意义上,它是李岩的执念,是他创业的勇气来源,也是他在快手见过的奇迹。
伴随AI时代的一个长久且有趣的议题,就是重新审视移动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惯性。某种意义上,集合了两个时代特质的问小白也是思考这个议题的一个好样本。
以下是对话部分。
Part01
「暗涌」:问小白的定位是什么?在一些产品榜里,它被定义为chatbot,而在另一些介绍里,它又被定义为AI搜索。
李岩:在我们定义里,它既不是讲AGI故事的通用大模型公司,也不是升级版的AI搜索,而是一个AIGC的内容平台。
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这些上一代的内容平台,我们称之为UGC,问小白是加入大模型创作能力的AIGC内容平台。
用户可以在我们平台通过问这种形式去主动获取内容,也可以通过刷feed(信息流)被动获取内容。
「暗涌」:主动获取信息时,为什么要强调是问?
李岩:我们认为搜索是上一代的产品,而问是更先进一代的。搜索和用户的交互,更像给电脑下达一个指令,很平面,而问强调跟用户共创去解决问题,是立体的。
搜索也是一种高门槛的交互方式。需要用户学会把需求转化成计算机语言,而问是人的本能,小孩上学前就会问问题,是更贴近人本能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
「暗涌」:这种问答和豆包、元宝或者deepseek这类产品会有什么差异?
李岩:大模型所谓的模型即产品其实带来巨大的信息幻觉,对普通用户来说,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获取的信息哪部分真,哪部分假,但因为我们定位是一个内容平台,所以我们会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在模型之上做了大量的检索和交叉验证,所以并不是简单的模型使用。
在问这个环节,我们也做得非常激进。最近,我们在推一种auto模式,就是不要让用户选择深度思考还是联网搜索,只需要用户把需求放到这个框里,我们来智能匹配最佳模式。
因为对普通用户来说,特别像飞机驾驶舱上的一堆按钮,过于复杂了。一个问题,到底是更适合深度思考,还是更适合联网,连我自己都晕。
所以很多创新并非惊天地、泣鬼神那种,往往是指向的用户不一样,就有不一样的UI。
「暗涌」:向普通用户倾斜是问小白的特意设定吗?
李岩:你看我们起的名字,就是为普通人设计的。问小白,读一遍就能记住,用起来毫无心理门槛,小白挥之即来嘛。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小白心态”——AI再强大,也得是服务用户的,不居高、不炫技。
「暗涌」:你刚才也提到除了问外,被动阅读可以刷feed(信息流)。同样是feed,移动互联网时代和AI时代有何不同?
李岩:和过去的UGC相比,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业务逻辑和产品形态不同。
过去的UGC更多按照对生产者友好的界面展开,会设置很多tab,而我们是按照对消费者友好的界面展开,我们会把同一个主题的信息整理的更好,让用户用更快的时间完成吃瓜,信息效率是不一样的。
「暗涌」: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这中间是一种话语权的转换。
李岩:过去生产者是稀少的,平台的业务或产品逻辑就要更多维护生产者利益,给他们留固定位置,但这也会给消费者带来负担。
AI时代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生产者没有那么稀少了,就使得我们新一代平台以消费者为核心组织信息是更合适的。
「暗涌」:你们现在的内容都是如何生产的?主要是AI完成吗?
李岩:可以把我们的内容生产理解为一条“多智能体(Agent)流水线”。我们为新闻快评、深度研报、互动问答等场景预置了成套指令链。核心 Agent 会自动组装 Prompt、调用检索、推理、写作、可视化等能力组件,并在内部完成多轮自我评估与修正。
Agent 负责 90% 以上的生成与质量控制,人类专家则在选题、价值观校验、风格统一等关键节点介入,扮演编排者和守门员。此外,用户的提问、反馈和共创内容也会实时反哺到系统中,成为下一轮生成的数据土壤。
像我们5月上线的小白研报就是一款对标Deep Research的Agent产品。相比很多大模型只用很短时间,搜索十几个网页就返回,我们会花费十分钟,搜索几百个信息源再返回,最后经 html代码引擎,生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
「暗涌」:小白研报在你们产品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一般来说,研究类内容都不会特别导向普通人。
李岩:某种意义上,它更像一个为你生产、创作的引擎。
一般认为只有硕博士或咨询公司的专家才需要写行业调研报告,但普通人也有研究的需求。
比如经常有用户问我要开一个养生馆,在成都的什么地方合适,周围人流情况如何,我们欢迎精英人群,但是我们的产品没有针对他们做很多优化。
小白研报和chat以及feed都是问小白的不同模块。我觉得我们在做一个有数据飞轮的产品,每个模块也会促进其他模块更好。
「暗涌」:除了前边提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转换,关于feed,AI时代还有哪些不同?
李岩:token粒度的个性化。过去的推荐系统,是基于用户行为的协同过滤。它不理解你,也不理解文章,只看你们之间有过交叉关系,但大模型深度理解你和文章,它用逻辑推导的能力给你们建立连接,而不是基于过去的行为,所以会有新的个性化阅读的力度。
创作者和消费者互动上,当前还有一个痛点是,共现样本少时,创作者作品在冷启时,因为分发不准,导致没办法找到最有共鸣的消费者来互动。这种机制导致创作者会逐渐屈服于流量,而不是忠于好内容本身。大模型的next token prediction,可以做token粒度的因果推断,因此分发匹配精度是显著提高的。
另外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带宽也变得更大。过去的产品,生产者无法和太多人互动。但现在一个创作者通过AI助理,知识库和prompt,可以和1万,10万,甚至100万消费者互动。
「暗涌」:在你看来,AI时代的创作者,和短视频时代会有很大差异吗?
李岩:底层不同是创作不再需要通过摄像头,而是可以直接借助prompt让AI生产,所以用户也会玩出不同的新垂类。
短视频或者直播时代,基本是靠视觉冲击,烘托出来的更多是那些更有表演欲的人。一些更有真知灼见的人,可能不愿意抛头露面。AI时代,对有趣灵魂的放大和牵引可能会更大,有趣的灵魂可以被更多人看见。
现在也有用户开始捏各种各样的bot来表达自我。当然,现在还很难确定AI时代的网红到底是哪类人,但一定不是上个时代的那些人。
Part02
「暗涌」:有些投资人会觉得你们做的事太同质化,toC战场也显然是大厂的必争之地。
李岩:觉得同质化,可能是把我们当成chat类。chat的技术栈已经很成熟,所以做类似事的很多。但我们做的,不是chat,而是信息获取方式的重构。
回顾这几十年,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经历了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再到推荐引擎的几次范式变迁,每次技术变革,都催生一批新巨头。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都是围绕人怎么获取信息,今天,大模型的出现不再只是找信息,而是生成信息。这个变化是底层范式的,而非界面或功能层面的。我们真正想做的是,把生成-分发-消费做成闭环,让AI成为一个有理解力的内容伙伴,主动提供你想知道、值得知道、并能引发兴趣的内容。
信息获取是一个超大体量的赛道,永远不可能被一家公司完全垄断。移动互联网时代,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各有千秋,足见赛道容量之大。哪怕强如字节,也没法一家通吃。这恰恰是我们认为创业公司有机会的原因。关键在于找到的角度是不是独特、落点是不是刚需。
所以我们不是“同质化”,而是在开辟一个被大多数人还没认真做、但未来一定重要的新方式。
「暗涌」:你觉得信息获取平台难垄断的根源是什么?
李岩:过去这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边网络使得供需关系的调节比较难,无论供给,还是分发机制,都使得很多细分、多样化、长尾化的尾部或中低频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始终相信这个社会上有被忽视的声音,和被忽视的观点。而AI这样一个超能力,会极大缓解这种不平衡。
「暗涌」:但如果大厂或模型公司想在同样方向发力,也并非难事。
李岩:大厂为什么要变?他们已经基于过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习惯,搭建起核心的商业模式和生态。别人给你提供内容,你就要留固定位置给对方。他们要看利润,看财报数据,所以不得不追求流量的效率。即便改变,也是不改变过去产品交互形态下的改良,这些都是包袱,而我们完全是新的。
像模型公司,大家看到的远方是不一样的,定位也不一样。而且,即便大家都看上这个方向,也存在人才密度,投入精力和迭代快慢的不同。
今天AI所有方向,没有哪个大厂不可以做的。但正因为它们要负责几十个方向,所以具体分到某个方向的力量是薄弱的,人才密度也不一定超过我们。
我们今天的尴尬,不是大厂已经摆好作战阵型,反而是内容平台其实是没人做的。
「暗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岩:内容平台的技术栈创新性很强。很多做类似事情的,其实是chat类,也有大厂在原来的推荐系统上用大模型做改良。
但做feed+大模型的,我们是第一家公司,而且在feed上,我们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暗涌」:其中的难点在哪里?
李岩:最大的难点,是在用户兴趣非常分散、共现很稀疏的情况下,怎么还原出一条清晰的兴趣思维链。强化学习通过给模型带来新推理能力的涌现和提升,能解决这个困局。这其实是模型能力的一次跃迁。
其次是对领域问题的定义。也就是决定什么样的内容会优先在AI平台上被推荐。
这需要你既懂模型,又要对内容赛道有清晰认知,所以我们是市场上非常稀缺的,兼具两种能力的团队。过去一年,我们也积累了新场景下高度组织化的数据,用它做强化学习,也可以助于更精细的思维链的诞生。
事实也证明我们几乎用了更少的钱,在今年跑到了很多AI产品榜的前面。所以有时候,我反而希望我们的定位不是很清晰,因为这才是创业公司机会。如果是跑直线,创业公司没有出路。
「暗涌」:但年初很多AI产品的大涨,都更像是DeepSeek流量的溢出。
李岩:Q1肯定是如此。但我们的feed业务也一直在增加,能感觉到有更大的力量在那里。
你看抖音,小红书的DAU也都在涨。这种同质化的双边网络都有这么大流量,何况是一种新形态。这就像电车对油车的革新。
小米进入电车市场已经很晚了,但月销3万台,就可以有将近100亿营收。最可怕的是,你是这个市场第一,没有竞争对手,但整个中国相关用户就30万。
在我看来,去大的市场至少有生存可能性,小战场存在理论上限。你做的都对,但不管你怎么努力,你都突破不了。
「暗涌」: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对你没有吸引力?
李岩:AI公司小不可能美。AI是暴力美学,第一性原理是scaling law,它需要更多数据、更多算力,小怎么会有力量呢?
那种10人以下,不碰大模型的应用公司另当别论,但像我们这些强技术背景的人就不会做这种选择。
「暗涌」:去某个垂类做一个agent也不会是你们的选项?
李岩:这跟技术的成熟阶段有关系。目前通过大模型底层技术获取流量的效率是很高的,另外,我们认为在做通用技术基础上,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去做垂类选择,比拍脑袋定一个垂类成功概率要高很多。因为这是一种基于跟用户互动数据驱动的方式做选择,而不是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
而且我们也不是任何垂类的专家,我们更擅长做技术,做基建,做容器,各个垂类的用户都可以来。
我们当然是在大厂夹缝中求生存,但正因为这是一个太大的赛道,所以我认为大厂拿不走全部权重,也留下了巨大缝隙。
Part03
「暗涌」:执着做一个平台,是不是大厂出来的高管一种普遍的梦?
李岩:我并不是那种大厂空降的高管。我加入快手时,它还在民宅里。
快手与AI相关的技术栈,有一半是我参与做的,所以我是快手AI的核心建造者,并不是简单参与的旁观者。
把公司做大后,我们又出来了,所以我是更适应小厂的人。
「暗涌」:所以你更享受创业的阶段。
李岩:很多成熟的组织,做起事来,更像雕花,是微弱的改良。而创业公司是一种暴力美学,它没有钱,没有资源,但有引擎。这个引擎天然自带力量,让我们成长。骨子里,我们是构建者类型的人。
「暗涌」:你会怎么理解快手的成功?
李岩:很多人问我你们怎么起来的,说凡尔赛一点,我们也不知道。
相比宏观战略,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来自草根,来自技术引擎,来自底层的力量。我们是被这些力量托举起来的,托举起来后还不适应,就觉得怎么就成大厂了呢。
「暗涌」:所以你会更相信那种更大的力量。
李岩:第一轮融资时,有个投资人也跟我讲,他们投过很多像你说的那种不太有人做的,小而美的toB场景。
然后,他说了一句让我特别感动的话。他说,可能你们是从快手出来的,所以会更相信toC的成功。一将功成万骨枯。从社会层面看,死了很多项目,但因为你们之前成过,所以会觉得没有特别难。
「暗涌」:你会怎么理解这种力量?
李岩:很多人的分析、逻辑和推演,在我看来是特别小的劲。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叫《Discovered, Not designed》。它讲了复杂系统一定是涌现出来的,而非设计出来的。涌现是最大的力量,而不是逻辑、推导和分析。
我跟很多投资人讲,我们已经过了一个伟大定理就可以支撑世界进步的时代,也并不存在一个逻辑直接推导出成功。最近几十年哪有什么伟大定理、定律?这个时代的主脉络是如何制造和利用涌现。
所以我也觉得冤屈,不是我特意想做一个平台,而是我们认为这个世界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一两句推导出的定律。
「暗涌」:这个复杂系统里的关键是什么?
李岩:演化速度,其实起点并不重要。而速度往往取决于引擎。
「暗涌」:问小白这个系统的核心引擎是什么?它的力量感具体来自哪里?
李岩:核心引擎当然是大模型,但它真正的力量感,不止来自算力和参数,更来自我们在模型之上搭建的一套“兴趣预估+思维链”系统。我们希望它不仅能理解语言,更能理解人,知道你在想什么、关心什么,然后以一种自然、有共鸣的方式回应你。这种从“能力”到“共鸣”的跃迁,是我们特别重视的方向。
过去的内容生产,包括短视频,其实都挺手工业的,很多小编的劳动其实是枯燥、重复的,我觉得AI改变世界更应该从这些地方开始。
「暗涌」:回头看,这次创业中,你的哪些决策是过于保守的?
李岩:Pr和融资上,我们做得都很保守。
创业者没有资源,需要说服别人,但以前我是有抵触的,花的精力偏少。对于创业这是非常糟糕的事,CEO还是要最大化公司的利益。
「暗涌」:AI行业一直伴随的一种反思,是重新审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惯性。
李岩:过去肯定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当下,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没了,资本红利也没了,你要更加务实高效,才有一丝希望赶上。
「暗涌」:出于模型能力和付费习惯等因素的考量,很多做toC产品的AI应用公司day one就选择出海。问小白如何考虑自己的商业化?另外,资源有限情况下,如何分配在模型和产品上的权重?
李岩:我们正在打磨面向海外的产品形态。海外市场虽然大模型基础设施更完备,但真正把“主动提问 + 被动Feed”结合成闭环的产品形态还非常稀缺。我们希望把在国内市场验证过的“生成 - 分发 - 消费”链路,复制到海外市场,让AI不只是工具,而是真正成为一个高频的信息外援和内容伙伴。
商业化的方式不会一刀切。我们会从高频、高价值的使用场景切入,围绕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服务去做渗透。AI产品的商业模式,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告、电商或订阅,而是有新的“内容连接价值”的实现方式。
至于资源分配,我们一直坚持该自研的坚持深耕,能借力的就不重复造轮子。拥抱开源是提升效率的重要方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我们绝不只是套壳。像小白研报和Feed引擎,都是我们自研。用户兴趣的建模,尤其是冷启动和长尾兴趣链的推理,仅靠通用大模型无法完成,必须构建自己的内容赛道模型。这是问小白的差异化核心,也是我们最愿意下重注的地方。
「暗涌」:你是容易接受现实和失败的人吗?
李岩:创业是修行。跟打球一样,尽力挥好每一拍就好了。
刚刚创业时,我在杭州参加过一次阿里组织的西溪论坛,他们让我做一个分享,我说做AI这么多年,真的谈不上专家,因为败多胜少。
AI赛道,上世纪80年代年火,90年代死,10年又起来,18年又下去,22年又起来。生生死死是这个赛道的基本规律。
「暗涌」:你所做的AI在两个时代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李岩:2017年以前,整个AI技术范式有监督学习,当时会基于用户标注的样本去训练模型,那时候标注数据的多少直接影响模型的成败。
当时有小AI和大AI之说。像 CV、 NLP这些领域,都是人在标,标注数据是有限的,被称做小AI。搜索和推荐相当于全体网民帮你标,所以被称作大AI。
随着强化学习的不断突破,再加上 AlphaGo 等里程碑式成果的出现,AI可以自己跟自己玩。进入大模型时代后,可以生成无限数据去做,所以现在的AI不但不小于搜索、推荐,甚至还要更大。
你去看很多公司的founder,都倾向于认为没有用户,也可以自己生成数据。他们觉得把大模型训好就可以了,并不在乎用户参与度。这的确是这一两年间的重大差异。
「暗涌」:Deepseek之后,的确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用户飞轮和数据飞轮对智能提升有限,所以很多训模型的公司重心也做了调整。
李岩:我认为后面还是会变化,用户的参与也会变重要。
AI有它的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它表现出的最大力量来源是不一样的,而去寻找最大力量来源是搞技术的人更擅长的。
图片来源|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