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流转处,勾勒出岁月的轮廓,笔锋游走间,定格住时光的诗意。一砚浓墨,半尺素宣,便能将生活的琐碎酿成艺术的佳酿,让平凡的日常在笔触下绽放出独特的光。
领读中国,悦动星辰,由中共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潇湘晨报承办的“领读中国”第六届湖南省网络阅读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湖南美术出版社为大家推荐12本(套)湘书佳作。
每一幅画都是对生活的深情凝视,每一抹色彩都是对生命的热烈礼赞。本期,湖南美术出版社将为大家奉上一份精品书单,以画为语、以笔传情,带我们走进一个用线条与色彩编织的艺术世界。
△《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
从古人的吃穿用度、衣食住行等日常细节,还原生活场景,剖析背后的社会习惯、礼仪风俗、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以小见大,用小细节透视大历史,勾勒出古人日常生活图景。
△《如何看透中国画》
这是一本介绍如何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轻松而不失专业的普及读物。作者精选30幅中国绘画,从东晋到清代,除了画面内容的解读外,还从绘画材料、装裱形式、展陈方式、画科发展、绘画功能和画家身份演变、绘画产业发展、中外交流等角度讲述绘画背后的故事,以多维视角帮助读者建立快速了解中国画发展的知识坐标,理解中国绘画传承的文化意义,厚植绘画欣赏的文化自信。
△《统一与多元:秦汉文物里的中华文明》
全书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7年开展的“中国秦汉文明”特展为基础脉络,选取国内30多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的100多组藏品,其中既有兵马俑、金缕玉衣等国内观众熟悉的“明星”文物,也有秦百戏俑、四川绵阳出土的漆木马和骑俑、甘肃张家川出土的蓝釉陶杯等相对陌生的“新面孔”,通过一件件文物和背后的故事,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秦汉世界,生动诠释“何为秦汉、何以中华”。
△《大敦煌》
《大敦煌》是一部突破传统视角,以“时空地理”为核心,全面呈现敦煌的地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综合性作品。不同于以往多聚焦于敦煌石窟的著作,这本书以更宽广的视野,勾勒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敦煌图景。它不仅展现了敦煌石窟的艺术之美,更深入探讨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地理重要性、独特的自然生态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这样的呈现,读者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敦煌”“敦煌为何如此特殊”,从而对敦煌石窟的存在与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敦煌=石窟”的固化认知,带领读者从更宏大的空间与时间维度去感受和理解敦煌。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敦煌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把打开敦煌之门的钥匙,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敦煌认知体系。
△《何人无事不正经》
画家依托传统工笔画技法根基,大胆融入现代幽默元素,赋予古人与动物以戏谑表情,并将其置于现代场景之中。以荒诞独特的笔触解构历史典故与社会现象,在保留国画古韵的同时,充分展现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创新理解与表达,让观者在欢笑中深切感受东方美学的当代蓬勃生命力。
△《失落的名作》
全书介绍了许多著名或不为人知的艺术品,他们或经过盗窃或经过火灾或因为流失而使得作品渐渐“失落”。该书的主旨是“艺术因时代而生,因时代而灭。作品只有出色还不太够,如果没有一点点运气,就无法留在现代。”欢迎来到永远无法实现的展览会,了解那些因偷盗、天灾、战争……饱受苦难的“无名名画”。本书包括维米尔、莫奈、德拉克洛瓦、克里姆特等艺术巨匠的多件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作品讲解,而是通过作品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美术和人的关系,艺术的虚幻和悲伤。
△《KAWS 什么派对》
KAWS的作品融汇传统与现代两种极端风格,打破了传统美术和流行文化之间的界限。他的作品遍及绘画、雕塑和版画,以及时尚、衍生商品、手办等多个领域。在费顿出版社与知名艺术家KAWS联手打造这一册书中,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捕捉到艺术家的无限创意与惊人才华,展示了他整个职业生涯的作品,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位艺术家打破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壁垒,塑造惊艳作品的历程。
△《字传——约斯特·霍胡利设计六十年》
这是一部视觉设计专著,通过多个主题章节,探讨了约斯特·霍胡利在其六十年职业生涯中一直践行的设计理念,特别是他将设计视为文本可读性和知识传播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每部分均配有大量作品插图,这些作品经过专门数字化处理,并按照约斯特·霍胡利本人设计的版式展示,以此构成一部关于设计师作品的权威参考书。本书将提供霍胡利近二十年职业生涯的最新资讯,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字体排印通信·基本字体排印》
《基本字体排印》(Elementare Typographie)于 1925 年出版,作为莱比锡德国书籍印刷商教育协会期刊《字体排印通信》(Typographische Mitteilungen)的特刊。该刊由扬·奇肖尔德负责编辑和排版,正是在这本增刊上,他勾勒出了新的功能性书籍设计原则。该杂志在业内专业人士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扬·奇肖尔德的理论既受到热捧,也受到激烈质疑。这篇文章里,扬·奇肖尔德总结了“新字体排印”的十条原则,被后世誉为“设计类必读书”。中文版也保留原版设计,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以注释和解读,以追求“原汁原味”和“实事求是”。
△《沈从文笔下的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1948年,沈从文曾带着家人在颐和园霁清轩消暑暂住,他将身心沉浸在颐和园的雅景雅趣中,写下了著名的《霁清轩杂记》 ,与此同时,沈从文写下的文章《春游颐和园》至今仍是游览颐和园的绝佳指南。《沈从文笔下的颐和园》正是以此两文为主的小书,旨在从沈从文先生的角度出发,来游赏颐和园这一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回忆齐白石先生》
本书是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王森然的遗稿,除部分篇章在香港媒体连载外,从未完整续集出版。王森然是发现齐白石并为之写评传、编年谱的第一人,与齐白石交往30多年,两人有大量的书信与书画往来,因而王森然收藏有大量齐白石所赠的书画作品,其评论皆做到有的放矢,不落空虚。书中收入的齐白石年谱是第一部齐氏年谱,连胡适编的齐氏年谱都注明是参考了王编版的。
△《画家的方法》
绘画专业学习者在初期常会被一个问题困扰,“绘画到底是什么?”,读完此书,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作者借由中国文化本位的意识与西方科学理性研究方法,将这个宏大的命题,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容易被理解并接受的话题,结合作品与艺术事件一一解答“艺术家如何思考“、”高明的画家如何观察世界”,同时也启示创作者如何获取灵感,从而为读者提供一套可实践的绘画指导体系。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