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陆续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3年期大额存单的供应量也明显减少。
这一现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毕竟大额存单向来是稳健型投资者的重要理财选择。那么,银行为何要集体调整大额存单产品?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多家银行下架5年期,甚至3年期存款产品
一、银行调整负债结构,缓解息差压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当前银行业净息差正处于历史低位。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银行需要从负债端着手降低成本。
大额存单作为银行的负债工具,其利率水平通常随着期限延长而提高,5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相对较高,对银行的负债成本形成较大压力。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表示,今年5月,国有六大行率先下调存款利率,随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也纷纷跟进。调整后,中长期存款利率普遍进入"1%时代"。这一趋势使得银行更倾向于减少高成本负债产品的供给,转而优化负债结构,以维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
中国中长期存款利率普遍进入"1%时代"
二、存款利率下行成趋势,投资者需调整预期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利率下行已成为长期趋势。2023年以来,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累计下调多次,与之对应的存款利率也同步走低。5年期大额存单的下架,意味着投资者通过长期存款锁定较高收益的机会正在减少。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需要改变过去依赖存款保值的理财观念。存款利率的下调并非短期现象,而是与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改革密切相关的长期趋势。因此,投资者应当尽早调整理财策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三、多元化配置,寻找稳健收益新途径
面对存款利率下行,专家建议投资者采取更加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
首先,可以考虑"固收+"类产品,如中短债基金、可转债基金等,这类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有望提供优于存款的收益。
其次,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适度配置权益类资产,如指数基金或优质蓝筹股,以获取长期资本增值的机会。
此外,全球资产配置也值得关注。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QDII基金,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些产品参与海外市场,分散投资风险。
不过,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仍需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收益计算方式、申赎规则及费率结构,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影响投资决策。
当前资产配置建议
四、理性看待利率变化,做好长期理财规划
存款利率下行是经济转型期的必然现象,投资者无需过度担忧,但也不能被动等待。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理财方案。
短期资金可以配置流动性较强的货币基金或同业存单产品,中长期资金则可考虑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等收益相对稳定的品种。
总的来说,5年期大额存单的下架只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投资者应当主动适应这一变化,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在低利率时代依然能够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