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百岁抗战老兵,登上人民日报!

今天(7月7日)

睢小融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

关于咱们睢宁抗战老兵的照片!

图片

这张照片是百岁抗战老兵马凤俭

向志愿者讲述革命故事


图片


接下来,睢小融带你一起了解

他的故事

图片
马凤俭: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

图片

▲抗战老兵马凤俭向志愿者讲述革命故事。

洪 星摄


马凤俭老人从1941年加入新四军,到1952年转业回乡,这期间,马凤俭老人参加大小战斗近千场,其中大部分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游击战。



家仇国恨,父子先后加入新四军


马凤俭1923年出生于姚集镇大刘庄一户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由于家境贫寒,全家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日军开始入侵睢宁,隔三差五就会对各个村庄进行大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马凤俭回忆说,一次,日伪军到他家抢东西,见他家太穷,没啥可抢的,很是愤怒。而当日伪军看到他的弟弟在一旁笑时,以为是嘲笑他们没抢到东西,就怒不打一处来,狠狠打了他弟弟一顿,弟弟吓得往外跑,自此再也没见踪影。“其实,俺弟弟从小就有点傻,见谁都笑。”想起80多年前发生的事,至今马凤俭眼中仍带着恨。


“弟弟的事发生后,父亲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马凤俭说,一天,一支队伍经过大刘庄,说是新四军,专门打鬼子的。父亲知道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队伍。后来,他从父亲口中得知,那支队伍就是远近闻名活跃在豫皖苏边区的抗战队伍,师长是彭雪枫。


马凤俭说,1941年的一天,他的父亲马子会跟随新四军队伍一路打游击战途经姚集时,回了趟家。父亲当时给他讲述了许多关于新四军对穷苦人民爱护有加、保护人民安全、与日伪军英勇作战的故事。他听后,深深地记在心里,“这才是打鬼子的队伍,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救中国。”


“俺也想加入新四军,和你一起打鬼子。”马凤俭的想法立刻得到了父亲的支持。1941年,马凤俭如愿成为彭雪枫带领的新四军队伍中的一名战士。自此,马凤俭和父亲马子会一同跟着师长彭雪枫在豫皖苏一带抗战打鬼子。



战火记忆,遭遇日伪突袭伤亡惨重


马凤俭介绍,由于那时日伪军武器精良,新四军往往打游击战。他们白天休息,夜间行军打仗,一夜步行一百多里路是常有的事,草鞋穿烂了,就赤着脚走。“那时,不管大小,几乎每天都有战斗,战士们都习以为常了。”马凤俭说。


正说着,马凤俭的神情突然黯淡下来,1942年冬日的一个黄昏,他所在队伍奉命转移,在洪泽湖附近的一处废弃院子里休息时,遭遇了大批日伪军的突然袭击。


马凤俭介绍,当时,日伪军不断向院子里投手榴弹,战士们立即捡起又扔了回去。日伪军见僵持不下,就试图通过翻墙进入院子,攻陷阵地。然而,还没等到小鬼子从墙上翻下,就被战士们用大刀砍下了头颅。战斗坚持了九个小时,战士们弹药已经用尽。


马凤俭回忆,为了冲出日伪军的包围圈,连长带领他们拿着大刀冲出院子,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双方激烈交战,有的战士牺牲时手里还紧紧握着沾满敌人脑浆的大刀,有的嘴里还含着咬下的敌人的耳朵。战斗又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直到新四军援兵的到来。


“日伪军的这次突袭,让我们1个团的兵力损失了一大部分。”想起牺牲的战友,马凤俭至今眼含泪花,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为大部队防御作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就是在那场战斗中,马凤俭的一个手指头被日伪军的子弹打掉了一截,身上留下了多处伤痕。“这些伤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根本不算什么。”马凤俭说。


如今,马凤俭老人还坚持着年轻时的习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周围人讲新四军英勇抗战的故事。他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任何时候我都忘不了牺牲的战友。”



图片

来源 | 人民日报  “无线睢宁”往日发布内容

一审 | 话梅

二审丨李璇

三审丨仝勋

监制丨刘砾

总监制丨鲁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