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4月9日加征关税的三个月宽限期,如今进入了最后三天倒计时。
据新华社7月7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6日发文宣布,将于美东时间7日中午,公布与贸易伙伴的关税信函或关税协议。
然而印度此前向WTO通报的报复措施,让这场被特朗普视为“必赢”的贸易施压,开始遭遇意想不到的反弹。
通牒背后的霸权逻辑:特朗普的“关税讹诈”套路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延续了其“极限施压”的惯用手法。
这些信函中所附的贸易协议条款,被川普定调为“最终版本”,不开放任何修订,并强调这些是“接受或拒绝”的提案。
特朗普曾表示,各国的新税率将“从60~70%左右到10~20%不等”。
这种霸道策略在美越协议中已有先例:越南接受20%关税并开放市场,换得美方“不对等减免”。
但特朗普显然低估了印度的战略野心:作为人口大国,印度既不想放弃美国市场,更不愿在“区域大国”形象上让步。
而莫迪坚持停火是双边谈判成果,直接打脸特朗普的“调停功劳论”,被视为此次对抗埋下伏笔。
印度的反击:从“示好西方”到“贸易亮剑”
根据印度官方通报,新德里称华盛顿对印度的汽车,和部分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将冲击印度28亿9000万美元的出口。
对此,印度已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计划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说实在的,莫迪政府的报复措施堪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方面,印度近期积极修复与西方关系:外长苏杰生宣称美印“经济联系紧密”,试图挽回G7峰会被迟发邀请函的尴尬;
另一方面,面对关税通牒,印度却选择在WTO框架下启动报复。
这种“软外交+硬经济”的组合拳,既想维持大国体面,又要捍卫贸易利益。
博弈背后的双重算计
特朗普的算盘是用关税逼迫印度在芯片、稀土等领域让步,将其打造成“对华围堵”的亚洲支点;
而印度由于在印巴冲突中表现欠佳,或被西方认为“外强中干”,所以也可能想借报复展示“独立外交”姿态,吸引东南亚国家关注。
但双方都忽视了一个现实:在全球供应链深度绑定的背景下,贸易战没有赢家。
此前已有东方国家,成功逼退了美国的关税倾轧。
莫迪试图维护所谓的“大国形象”,取得和美国平等对话的机会,最后能否达成不好说。
但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应当是对印度的第一重考验,现在就看莫迪是否有勇气面对这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