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医美当“高考奖励”?新起点该拼实力而非颜值丨时评

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出现一阵医美热潮,“双眼皮手术爆单”“打瘦脸针要抢号”……不少高中毕业生趁暑假做医美,准备“改头换面”迎接大学生活。(央视新闻)

图片

近年来,高考后的“医美热”愈演愈烈。不少家长将割双眼皮、打瘦脸针等医美项目作为给孩子的“高考奖励”,甚至主动催促孩子“改头换面”。然而,这种看似“爱”的行为背后,实则潜藏着健康风险与价值观的扭曲。医美不该成为高中毕业生的“成人礼”,盲目跟风不仅可能损害身体健康,还可能让孩子陷入“外貌焦虑”的泥潭。

医美手术并非零风险,即便是微整形,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注射填充可能导致血管栓塞、皮肤坏死,甚至失明;激光治疗可能引发色素沉着或疤痕;线雕技术若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神经损伤或面部不对称。未成年人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对手术的耐受力和恢复能力较弱,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可能伴随终身。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家长和孩子对医美的风险认知不足,容易被广告宣传中的“无创”“安全”等话术误导。事实上,医美的本质是医疗行为,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然而,市场上不乏无资质机构打着“快速变美”的旗号招揽顾客,甚至有些家长为图便宜或方便,选择非正规场所,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将医美作为“高考奖励”,或许还会引发一种畸形的价值观:外貌是成功的捷径,颜值即竞争力。事实上,真正的自信和魅力源于内在修养与能力,而非单纯的外表。未成年人正处于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期,过早接触医美可能让他们将自我价值与外貌挂钩,忽视内在成长的重要性。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与其用医美“奖励”孩子,不如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培养真正的自信。

从社会层面看,监管部门也需加大对非法医美的打击力度,严禁无资质机构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媒体和社交平台应减少对“颜值至上”的渲染,避免误导青少年。学校和家庭也应加强美育教育,让孩子明白,真正的“成人礼”,是学会接纳自己、提升内在,而非迎合外界的单一标准。  

高考是人生的新起点,而非“换脸”的契机。与其让孩子在手术刀下“改头换面”,不如鼓励他们在大学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毕竟,青春最美的样子,是自信的笑容,而非千篇一律的“网红脸”。

文 |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