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的新能源们,普遍太长太宽了,甭管SUV还是轿车五米长两米宽的比比皆是,仿佛买这些车的人从来不需要考虑穿街走巷,从来都只会在宽敞的主干道上行驶,停车也都有现成宽敞车位似的……尽管“车在中国是大件儿,需要兼顾全家需求和意见,一家子人坐不大不行”这些论调我也都能理解,但我依然觉得这个一面倒都做大车的风气不对,甚至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不生娃,也应该有更多身材更紧凑的车子被立项,而且不是说那种续航200公里跑不了长途的小可爱——你最好尺寸精炼底盘健康,从老城区到乡间小道都能穿梭自如,最好还是混动,适合说走就走漫无目的穿行于祖国广阔的大好河山,方才是我欣赏的款式。
咦,怎么说的是车?不是耳机?
嗨~习惯性开头跑个题而已,其实也是在聊耳机:因为同样的道理,现在的很多圈铁耳塞,很多在我看来理念也有些偏门,比如拿三四单元圈铁这样并不豪华的配置,却非要去强调一个很大的频宽,高低频尽可能往两端拉,就……挺走极端的,因为三四个单元你强行去覆盖这么宽的两头,你中间的能量就紧凑不起来,出来的声音不扎实不健康,往往最后空有不错的信息量,实际听感却未免空虚寂寞,这样的走位我真的不好欣赏。
所以在去年,我在展会第一次听到初耳一款四单元圈铁耳机的时候,就仿佛看到一辆“混动宝马MINI”一样欣喜——成功的三单元、四单元圈铁蛮多,其中不乏我很欣赏的一些,而这副小玩意儿的声音似乎比之前那些还要更对我胃口,以至于我当时根本没问型号叫什么,却在一年后还念念不忘。
现在知道了,它叫做“初耳PURE”,初耳这个品牌的主理人小黑,跟我也是老相识了,只是说这个牌子之前基本都是在海外销售,找我听一听写一篇,那估计是想在国内也有些作为,来个内外双循环?
初耳PURE的造型很有意思,3D打印的腔体正面看是个大三角,配合表面的棱线视觉上有些刚硬,再仔细看它的每个边角都还是足够圆润的,表面研磨工艺还挺耐看,摸上去轻盈细腻,这种轻盈的医用级高透明树脂腔体,在优化了泄压设计后,佩戴感相当不错,属于那种适合久戴的类型,而且这个外型足够个性之余辨识度也还不错对吧?
配件就简单一些了,本身包装盒体积就不大,盒子底部做了容纳备用耳塞套的设计,线材是3.5不可换插头的无氧铜+铜镀银同轴线材,手感紧凑弹韧,视觉上靠谱而不豪华。至于那个软质收纳包就更不豪华了,可能是因为之前主要外销的缘故吧,对于老外来讲这个配置就不错了,放到国内如果能换成更为实用的硬质收纳盒会更讨喜。
因为第一次听是去年夏天,你们也知道我每年会听很多塞子,就不一定事事都记得住,故而完全忘记了这玩意儿的售价(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去年压根就没问售价……),然后前些天收到之后开声一听,就觉得“果然是它,是去年听过的那款,顶多有微调”。脱离展会的嘈杂环境细品一会儿觉得这架构很健康,对能量的把控的分布都做得甚合心意,然后细腻度又比较好,以细腻度而论可能是个千元以上的售价,还顺手拿起桌子上两副千元售价的塞子对比了一下,继而确定卖这个数没啥问题,但是……看到这个配件阵容和这条3.5的标配线材又不是很敢讲它会卖到四位数,我还是问了一嘴。
啥?卖多少?499元?
妈的,忽然不知道咋写了!
真的,就等于说我当时已经算是在打腹稿了,已经先入为主觉得这是个千元塞了,这时候你告诉我这玩意儿才499元,不到五张毛爷爷,真的一下子就被整不会了啊!正好那天之后我不幸得了感冒,干脆就先煲着,等健康恢复一些没事儿就听听。等于任由这几天的时间来冲淡自己那个先入为主,重新给这塞子在我心目中找个定位,这才敢坐下来落笔写这篇文。
简单介绍下初耳PURE的配置,一圈三铁,然后那个圈用的是10mm直径LCP液晶球顶复合振膜+硅胶悬边+N52铷磁体双腔体内磁铁式磁路动圈——就我听下来的猜测,这个圈单独拿出来做个单圈,声音也会不错,它拥有一种适度温和又兼顾细腻的特征,这玩意儿穿越回20年也能把什么索尼E888生物振膜打得鼻青脸肿,科技进步就是这么一力降十会……
然后一颗复合型全频动铁负责中高频和部分高频(两颗合二为一),最后是一颗定制单动铁来负责高频和极高频,再搭配经过精确极端的RC分频,再加上基于高精度DLP-3D打印技术实现的具有滤波功能的声导管结构辅助分频。
那么接下来,咱正经来说下初耳PURE的声音:
一副圈铁耳机,它的优势自然是圈和铁拥有各自擅长的主力频段和音色特征,结合在一起之后做好了就能在素质和听感上都搞出1+1>2的效果;隐患则是频段衔接和音色一致性搞得不妥就会弄砸一切,故而这类耳机很考验调音水平和频段衔接设计。具体到这种售价不高的圈铁耳机来说,现阶段很多品牌都能把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差不多了,不会像十年前刚开始摸索时那般错漏百出,而在这个前提下大家其实还是会分成几种不同思路的:有的产品想的是尽可能做一个高素质出来强调频宽瞬态;有的产品不怕有争议宁愿做多些特色出来(这方面我很欣赏一些新加坡和香港品牌,音乐性为先的特征很足);有的产品则力求四平八稳尽量不去犯错。
理论上,初耳PURE应该被归在“四平八稳”不犯错的这最后一类里,因为从听感来说这副塞子的频段衔接说趋近完美也不为过,不光分频做的漂亮,我怀疑它是四单元而非三单元这件事也有不小影响,那套二合一的复合单元应该也使得中频能量更多,在做衔接明显更有余裕。但是呢主观来说我又不觉得这塞子就简单是四平八稳类型,它还带有相当程度的特色内核,否则我当初不可能一耳朵就很欣赏,它的音色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
首先它基于一个很稳健的框架设计,这塞子三频规划十分标准,差不多就是3:4:3这么个打平的能量分布;低频下潜优良且低频和极低频之间拉开了比较高明的层次感,然后低频量感适中,弹性和泛音的软度会小小突出,瞬态适中空气感轻柔,在大混响和小细节之间会倾向后者;然后中频属于那种颇有密度,同时又很注重细腻顺滑,能给出不错纹理感和气息感,乐器表达条理分明,人声位置适中口型不夸张却有点小甜小撩的搞法;高频和极高频整的很优秀,不是那种追求极致延伸和亮度的处理方式,可绝对属于同价位高频和极高频信息给得非常丰富精彩的范畴。平直而不张扬、相对透明而不失厚度的表达给人一种不炫技却十分自然的印象,更要紧的是它这个高频带着两分不耀目却很聪明的亮度,不刺激又挑得刚刚好,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份亮度让人一听就觉得这玩意儿有活有生气……然后声场形状也是很正常的搞法,在1000价位是个没问题的宽度和纵向,拿到499元自然该用“声场偏大”“层次优秀”来形容。
只就综合素质来说,不管是声场三频还是分离度,包括细节给出的密度,它放在1000+都是OK的,放在500价位都是超值的——当然现如今纯拼性价比已经没有出路了,你强有人敢更强,堆料简单,难的还是做调音。
以调音而言,低价位圈铁往往存在这样几种缺陷,有一些听着气势足中低频凶,然而声音却难免失之于粗糙不顺滑;另一些则有解析却气虚底软;还有一些算是各方面都兼顾到位的正经声儿,却往往声音没有能打动人的地方。很多时候这就不是堆料的事儿,就像给一辆尺寸不大的小车做底盘调校一样,理论上就是做各种选择取舍,而取舍的前提是负责这事儿的人对产品本身和驾驶这件事都要有深入的自我理解+表达欲。代换到耳机这里也是一样的,需要主理人对产品研发对音乐都有足够的理解,不爱听音乐你的理解到不了位你出不来真正的好作品,并且一定的表达欲也不可或缺。
初耳PURE的听感,其实它就是取舍得特别明确。首先小黑肯定是个很爱听歌的人,这玩意儿戴到耳朵上你多听几个类型的音乐,听乐器音色的表达就能笃定——不是个百分百严肃科班向的塞子,但它基音和泛音的处理包括整体音色表达是对的,更要紧的是它是有音乐性(而非只有声音性)的,这塞子不光是频段衔接流畅,实际上它在回放时整个表达感都是很通畅顺溜自然的,甚至是带有某种审美目的性……这种事儿很难描述却的确能感受得到,或者通俗点来讲就是,这整个塞子都取的是相当自然流畅的气息和小细节表达,大动态相对被舍一些,属于取小舍大。这件事无论主理人出发点如何,最终在聆听者这里能体会到的更多会是愉悦和舒服,圈铁耳机把声音做得很顺就很棒;然后它还拥有密度高却不硌楞、高频有亮色而没侵略性、低频能量下潜都不错但不凶猛这些配套特征,这些特征结合它顺滑自然的基本路线,听起来会很怡然很沉溺。
再加上它细腻度真的很超模,属于那种无论乐器和人声都能给人意犹未尽感的、带纹理带气息的小细腻(这也是让我误判它售价的主要因素,这种到了微处的细腻感本来是平板耳塞之类的东西更容易凸显的,圈铁做到这一步很有功夫),这玩意儿你跟我说卖499元,我很难不一时失语……
就像一辆宝马MINI身材的混动车,可能外观看着没那么拉风靓丽,但底盘调校介于运动和舒适之间,然后驾驶感受很细腻很顺滑很有亮点,到最后告诉你才卖七八万一样……初耳PURE给我的就是这么个感受,它素质超值衔接漂亮,它音色较为中正所以不光流行最擅长摇滚小协电子这些也都能搞一搞,它调音流畅自然有些小抓耳且富于音乐性,它不求大气和磅礴,而是在公允的前提下包你舒服愉悦,然后它卖499元而已——你难道,不会心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