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在京开幕,活动主题为“探索生命 共创未来”。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谢远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果,北京市昌平区区委书记甘靖中以及医药行业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北京市及昌平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医药企业负责人、行业代表出席活动。活动开幕式由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主持。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并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和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联合承办。本次活动旨在整合“政、产、学、研、医、金”的优质资源,构建协同创新集群,共同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
本次活动采取“1+6+1+N”模式,由1场开幕式及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1场主题推介、多场闭门研讨会和行业招商推介与投资考察活动组成,并同步启动了线上直播。
01
以高水平护航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致辞环节中,殷勇表示,北京市医疗和科研基础雄厚,拥有全国最丰富的基础科研资源,拥有全国最先进的临床医疗机构,拥有全国最顶尖的人才团队,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两院院士占全国四成。他说,面向未来,北京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建设等领域再推出一批支持政策,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谢远生表示,我国医药工业加快创新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的创新成果数量实现快速增长,48个创新药、6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高水平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不断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支持医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黄果介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25年上半年批准上市了43款创新药,其中40款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今年1月份,北京企业研发的全国首个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多家跨国企业纷纷宣布在北京建设创新研发中心,这类标志性的成果彰显了北京医药创新的实力、活力和潜力。接下来,药品监管部门将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用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制度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鼓励“请进来”和“走出去”。
甘靖中表示,昌平区近年聚焦打造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以生命科学园为核心,布局建设生命科学创新走廊,持续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搭建各类共性技术与公共服务平台57个。过程中,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重点赛道布局加速,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在过去3年中,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长9.3%,形成了千亿产业集群,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02
聚焦前沿
在主论坛环节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对《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行了解读。他表示,文件旨在支持创新药研发、进入医保目录、临床应用及多元支付能力提升,同时传递出三个信号:一是充分彰显医保部门支持创新药发展的鲜明态度,二是清晰阐释医保部门支持的创新药发展方向,三是明确树立医保商保协同发展的政策导向。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副司长蓝恭涛认为,我国近年持续深化改革,支持创新研发的药品注册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体系日趋完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署,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快药品上市注册,一批新药好药加快上市,进一步满足了公众健康用药的需求。
钱旭红院士做了题为《超限制造与AI集成微流化学》的主题分享。他表示,我国药物研发和生产面临周期长、高投入、高风险等问题,而连续微流控技术为药物发现和制造提供了重要契机。微流化学具有集成化、芯片化的特点,有助于解决传统工业中的诸多难点,推动制药工业的变革。
邵峰院士做了题为《免疫、疾病与生命健康——从原创科学发现走向创新药研发》的主题分享。他认为,创新药研发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创新药是科学和技术之结合在正确医学场景下的成功应用,其研发过程是超长链条的系统工程。“三新”形式(新靶点、新技术、新药物)才可能或更有可能“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张强院士做了题为《新型药物递释系统的发展与挑战》的主题分享。他系统总结了药物递释系统的优势,即高端药物制剂可明显提高成药性,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可极大改善药物安全性、降低安全风险,可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顺应性。他认为,高端药物制剂一般具有非常高的附加值,可提供临床需要的特殊功能,相对而言,还具有投入少、时间短、成功率高、周期长等特点,同时,高端药物制剂产业是绿色产业。
国药集团副总经理董增贺认为,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间技术竞争的前沿阵地。国药集团在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同时聚焦“1+4+X”战略布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他表示,国药集团将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建设现代化医药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全面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丹纳赫全球副总裁彭阳介绍,丹纳赫近年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医疗健康产业,并以“创升中国”战略提升本土化能力,通过五大区域中心构建本土创新生态。与此同时,丹纳赫与政府、医院、高校等进行深度合作,落地北京昌平合成生物制造加速中心,推动类器官技术应用,共建细胞治疗生态圈,提升精准医疗水平。
03
硕果累累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何亚琼、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 昌平区区长刘晓东共同参与了“北京未来医药产业链研究院(筹)揭牌仪式”。该研究院旨在开展医药产业链发展研究,支撑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组织“政、产、学、研、医、金”合作,推动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服务医药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打造我国医药领域高水平智库和产业服务平台。
在主论坛环节,“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企业”榜单公布。2024年北京市共有12家企业入选前100位企业,仅次于江苏省的16家,与浙江省并列第二。
活动中进行了“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展示,其中创新药共20款,创新医疗器械共15款。北京市创新药品7款,创新医疗器械10款。
清华大学副校长姜培学、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苏海佳、甘靖中、刘晓东共同为“生命科学重大项目校地共建启动仪式”揭幕,该仪式标志着我国高校原始创新势能向产业转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四校将合力推动生物医药、合成生物、高端仪器装备等前沿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
活动中,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副区长赵仕伟发布了《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办法》。该办法是昌平区响应党中央“健全创新药械发展机制”要求、落实北京市“创新医药32条”部署的关键举措。
活动设有“重大项目签约”环节。14个重大项目涵盖迈瑞医疗器械、大医集团、优锐生物、佰仁医疗、神基制药、修正药业、汉禾生物、京城里合成生物食品等产业投资类项目,以及安达生物、格来赛、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汕头大学、春风化雨医疗等创新合作类项目。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24000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中心7号楼7层
电话:010-68719177 1391196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