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走进眉山市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在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500亩种植基地内,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令人惊奇的是,如此规模的基地仅有十余名工人在劳作。办公室里,一名基地负责人正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这套系统就像给葡萄装上了'智能管家',不仅节省了90%的人工成本,还能让葡萄'喝'得刚刚好。”该负责人介绍说。
基地内,智能温控系统24小时守护着葡萄生长,当传感器监测到棚内温度超过40℃时,棚顶“天膜”自动卷起通风,地面喷头随即旋转喷出水雾降温,确保葡萄在最舒适的环境中生长。
这种科技种植模式正在彭山区广泛推广。在公义镇公义场社区,种植户廖磊正在自家葡萄园里忙碌。自2018年返乡创业以来,他和家人创建起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种植了50余亩葡萄。与过去全家上阵浇水的场景不同,现在他只需在手机上简单操作,就能完成整个果园的灌溉工作。
种植户在葡萄园忙碌
“以前浇水要几个人忙活一整天,现在几分钟就搞定,而且结出的葡萄品质更好了。”廖磊笑着说,在当地政策资金和技术辅导员的帮扶下,他家的葡萄实现了从粗放种植到精耕细作。
经过十余年创新发展,彭山葡萄产业已实现质的飞跃。目前,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2.3万余亩,年产量3.4万吨,培育出巨峰、蓝宝石、夏黑、阳光玫瑰等48个优质品种。“彭山葡萄”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并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葡萄标准化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产品多次在全国葡萄评比中斩获金奖。
其实,与新疆和云南等葡萄产地相比,地处四川盆地中部的彭山区高温多湿寡日照,并非葡萄的生长适宜区,但这里种出的葡萄可以凭品质走向全国,靠的就是科学的种植方式。
“大概在2007年,彭山区就开始推广避雨栽培技术,因为葡萄的病虫害主要是通过雨水传播,避雨栽培就避免了每次下雨后给葡萄打药。”彭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彭山葡萄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是南方葡萄避雨栽培标杆性产区。据了解,因为光照不够,园区给葡萄铺上了地膜,使用地膜不但具有不用除草、保湿等好处,最重要的是地膜反光,从而增加了葡萄的光照量,弥补了彭山种植葡萄的“先天不足”。
而这两项栽培技术的运用,大幅地提升了彭山葡萄的品质。同时,为了提升品质,彭山并不一味追求产量,反而还控制产量。彭山葡萄每串控制在1.5斤到2斤,产量控制了,葡萄的品质更好。
当然,彭山葡萄能在全国打响知名度和美誉度,除了过硬的品质,市场推广和文化活动也必不可少。为了推动彭山葡萄品牌市场化建设,助力彭山葡萄搭建销售渠道,同时促进旅游发展,彭山区已连续开展了十余届葡萄相关活动,葡萄作为彭山的城市IP之一,已融入城市血液,成为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马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