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山 :一席话 |AMNUA艺评· 美碑 善碑 真碑:雷子人式考现

图片

美碑 善碑 真碑:雷子人式考现

艺术总监:李小山

学术主持:杭间

策展人:吴洪亮

展览策划:林书传

策展团队:陈瑞、郭子龙、梁子琦、刘晶、毛鹏举、曲俊、唐胜、徐轩露、杨博博、张越雅(按姓氏首字母拼音排序)

展览时间:2025.6.15—7.14

展览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3号展厅

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学术支持: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席话

1

认识子人二十多年,似乎近在身边,又似乎天涯海角。这种感觉有那么一点奇特。我们会时不时关注一下对方的动向,也信任自己对于对方的预期。就我的了解而言,这么多年来,子人的人生轨迹不属于线性发展——不过,他的变是基于不变,不变又基于变。这是好的。这方面有许多例证: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创作百利而无一害,前提是,你不能是一个心猿意马、这山看了那山高的人。

图片

渼陂 ·早春-2  

纸本油彩 30cm×42cm

  2014年

2

最近,子人和我多有接触,话题自然广泛起来。有一次,我对他开玩笑:任君一席话,胜过看你一个回顾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对他作品脉络大致了解。子人执着于自己理念,但是,他不打算说服任何人。他只是一步一个脚印朝上走。他走得艰难,走得孤独,越走越感觉空气稀薄。其实,他可以和大多数操持水墨的人那样,顺流而下,名利双收。他偏不,非要硬磕,他觉得唯有这样的决绝才能够登顶。甚至,以他的话说,登不登顶无所谓,与其不争,天下莫能与其争。气度和胸襟成了他的阶梯,眼看着他“木秀于林”——对了,这个比喻带有普遍性,也不是他的菜。他要的是独特,要的是以一己之力来破局。所以,我对他说,不需要听谁的意见、预设和理论,一句话,行动万岁。

图片

渼陂 ·早春-3   

纸本铅笔 21cm×25cm 

 2014年

3

我藏有一幅子人三十年前的作品。其时,子人尚未从流行的趣味和技法中脱茧而出,依然延续文人画余脉,笔墨啦,雅致啦,等等。若要拎出一个优点,则是他的画面中所分泌出的才情呈现无遗。在传统中国画里,几乎人人都在共性中表达个性,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还有千篇一律的重复。换句话说,个性仅仅是属性,不是本原。以称谓看,从中国画到水墨的转变,是一种从传统向当下过渡的尝试,其中不存在破立关系,也不存在划时代意义,两者的共存和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图片

不见了拂柳  高29.5cm

  泥塑 

 2002年

4

说到水墨,复杂性顿时产生。我曾设想,水墨在未来的命运将会越来越小众化。这当然是明显的悖论:一方面,喜欢水墨画的人比任何时候都要多,另一方面,能够理解并欣赏水墨画的人比任何时候都要少。有一点毋容置疑——无论出于人的社会性,或是出于人的本性,审美趣味是最具惰性的,欣赏艺术的能力亦是最难提升的。当人人都热衷AI时,只是在利用工具上的便利,工具的与时俱进非常简单。然而,只要他们进入艺术,他们的趣味仍然原地踏步,没有丝毫变化。我得赶紧补充,在水墨画的大众化和小众化之间,根本的冲突是:艺术探索和艺术质量开始退居和隐匿。大众的狂欢和小众的坚守壁垒分明。然而,这不困局的全部。与当代艺术用全方位的断代方式与过往告别不同,水墨画的前脚踩在当下,后脚却深陷在过往。

图片

宋人画水法·与马远对话  

46x37cm  陶板  

2002年

5

一言蔽之,关于水墨画如何破局这一问题,无疑该由艺术实践来回答,该由艺术家来回答。如前所说,所有的预设、所有的理论都是无效的。许多人喜欢引用贡布里希那句:“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的名言,在我看来,这是一句爽文式表述——恰如水墨画,任何一个水墨画家都是这个系统的单元。没有一个单元可以独立于系统,更别说与之完全切割。在当下,水墨画家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标签,关键就在他们身后那个系统如影随形。记得几年前,我把水墨画系统称之为自我生成、自我循环、自我消费的闭环。但是又委婉地表达了一种愿望:任何闭环都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有了光,才知道闭环之外的广阔,才知道艺术家获得真正的自由其实没那么奢侈。

图片

米氏云山(局部)

240x480cm  综合材料 

 2023年

6

说回子人的作品。可以肯定一点,子人的作品在任何场合都能一眼认出。其辨识度之高,少有人与之匹敌。对于艺术家而言,这已经是一种胜利。在此,我想重复一直以来我对绘画高低优劣的三个指标:一,独特性,二,难度,三,完成度。一般来讲,集三点于一身,肯定算得上是个出色的画家。子人的画独一无二,即是证明。而在制作上,他的手法多变,深度和宽度兼具。他刻意将工笔写意之类条条框框统统扫地出门。观画者分明能够体味到他在制作上的率性和理性,以及作品背后深藏的作者的冷峻目光——打量着观众,挑衅着观众。顺便说一句,高居瀚把文人画没落的根源归咎于画家对写意的沉醉,以致绘画能力越来越弱,最终变成千人一面的墨戏,想来并非没有道理。是的,子人用了几十年时间打磨自己的作品,千锤百炼,已臻完善。他不知疲倦,不断跑马圈地,辛苦耕耘,在自己的领域里君临一切。

图片

寒春(局部)

240x360cm  综合材料 

 2023年

7

不久前,我和子人谈过造型的美丑问题,也谈过有关优雅、暴力和戏谑的问题。我知道,他的作品是最好的答案。他试图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各种题材,例如神话、宗教、民俗之类,他将现实撕碎,糅杂进想象、梦境、观念等等主观的意向。他的画面内容有很多是迭代的、远离现实的,却又是那么切近,与实际发生精神的联系。和我一样,他不喜欢被众人称之为“美”的东西,他认为那是一种精心修饰的现实的花边。青翠山峦、落日余晖、艳丽花朵以及美人美照,即使许多画家笔下的人物景物,多数时候,都避免不了流于媚俗。他需要切肤的“痛感”,以验证我在和他在的真实感受。很显然,失去美的对立面:那种沉重的深邃的痛感,艺术的力量便不足为道。子人的画面充溢了这样的对立——形象的“丑”和底蕴的“美”被他以独特形式尖锐地统一起来。他的画面成就了他,正如他成就了他的画面一样。

图片

展览现场

8

子人要举办他的个人展览,嘱我写一篇小文。想起我们之间几次聊天,我觉得记录下来差不多就够了。这里,我还得预祝他展览顺利,也期待看到他以后更多的佳作。

图片

展览现场

    李小山

                                                      20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