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会晤换不来沙特让步,中东和平进程依旧无期,特朗普外交三线失衡

7月7日,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这场会谈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次例行的外交接待。

特朗普试图借助“和平缔造者”这一标签,在中东重启他的“交易式外交”,而内塔尼亚胡则希望用一次成功的美国之行换取国内执政地位的延长。这是一次双方都有所求的碰面,但代价,是巴勒斯坦的未来,是伊朗的命运,更是沙特的立场、美国的耐心和加沙这片焦土上的千万人。

中东不缺协议,缺的是协议背后的共识。而这次白宫的交谈,恰恰暴露出共识的稀缺——甚至可以说,是各取所需的博弈。

图片

“交易总统”的停火算盘,加沙问题能谈成什么?

最被媒体关注的,是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对加沙停火问题的处理方式。在这场临时拼凑的外交棋局中,加沙成了最容易被推上谈判桌的筹码。

以军参谋总长近期在以色列安全内阁中表达了相对务实的立场:以色列应当在合适时机达成人质交换协议,避免持续军事行动引发更多人质伤亡,进一步削弱战场收益。而这在特朗普眼中,无疑是展示“和平中介人”身份的绝佳机会。

但内塔尼亚胡并不打算轻易松手。在登机赴美前他已经明确表示:“谈判可以进行,剿灭哈马斯的目标不会变。”这句话并非说给哈马斯听的,而是说给以色列右翼听的。

特朗普的目标是一个“最低成本的和平象征”,一份可以写进演讲稿的停火协议;而内塔尼亚胡关心的是,以色列的民意是否还站在自己身后。如果这个停火不是建立在哈马斯的毁灭上,他恐怕无法在国内撑完议会夏季休会期。

这也意味着,一旦临时协议背后没有共同意志去维系,一切可能迅速破裂。巴以停火,从来不是靠“意愿”达成,而是靠“疲惫”维持。

沙特问题:一份还没出炉的外交“战利品”

特朗普这次会谈的另一个看点,是推进以色列与沙特的关系正常化。这不仅是特朗普为自己的2020《亚伯拉罕协议》系列补上一块缺失拼图,更是以色列“脱离孤岛”的战略布局。

问题在于,沙特并未如美国所愿那样快速“入场”。自2002年以来,沙特始终坚持一个前提:不解决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就不推进与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

加沙战争之后,这一立场更不可能动摇。以色列在军事上越是咄咄逼人,在外交上就越是寸步难行。

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都明白,想要让沙特点头,至少需要一个“安抚性停火”——哪怕是60天。这就是为什么本次会谈虽强调“和平红利”,但对外释放的信息非常谨慎。因为现实是,在以色列右翼目前全面反对巴勒斯坦建国、视其为“对哈马斯的奖励”的语境下,沙特根本没有退路。

沙特问题对特朗普来说,是一场外交赌博;而对内塔尼亚胡而言,是一次极限测试。他们都知道,现实中不会马上赢,但必须马上表现出“有可能赢”。

伊朗的筹码与炸弹:外交之门没锁,但门槛太高

伊朗问题则是这次会谈的第三个核心议题,表面看起来,是关于核谈判的“重启”,实质上,却是一次影响地区格局的力量排列。

过去几个月,美以联合打击伊朗的核设施,让德黑兰发出“重谈”信号,但伊朗同时强调,只接受“有利条件”:解除制裁、保留部分浓缩能力、不受美军直接威胁。

五角大楼给出的判断是:此次打击让伊朗核计划至少推迟一至两年。这让特朗普得以在舆论上占据“暂时成功”的地位,但也意味着,他现在必须决定:要继续施压,还是转入谈判?

中东外交圈传出消息,美国中东特使维特科夫与伊朗外长阿拉格希曾计划在第三国接触,但至今未成行。特朗普方面故意保持沉默,而伊朗也不急于让谈判开局。

这是一次典型的“筹码交换前夜”:看似平静,实则硝烟未散。

特朗普的中东路线图,现实与幻想之间的错位

特朗普今年5月访问沙特时曾高调宣布:“美国不会再在中东搞军事建国,我们要的是协议。”但所谓“协议”,更像是交易表述下的一种幻想。

他没有详细说明如果以色列拒绝让步、伊朗拒绝妥协、阿拉伯国家拒绝妥协,那这个协议到底该由谁来签?在对伊朗的“定点清除”上,特朗普虽然坚称避免地面战争,但选择动用B-2隐形轰炸机和潜射巡航导弹攻击伊朗深层防御目标,这本身已超越了“象征性打击”。

表面上看,这是特朗普在展示强硬外交的成果;但现实是,他仍然缺乏对未来方案的清晰规划。

甚至可以说,特朗普是利用以色列制造的“军事噪音”,为自己的“外交剪影”寻找布景。他不是在推进计划,而是在等待时机,把别人制造的困局转化成自己的舞台。

以色列国内政治,才是内塔尼亚胡最大的战场

比起哈马斯、沙特或伊朗,对内塔尼亚胡而言,最危险的,是他自己国内的联盟关系。

目前,以色列议会即将于7月27日休会,这段时间正是他确保政权稳定的关键窗口。一旦撑过7月,他将至少还能延续总理任期六个月。

这也是他此行的一个隐藏议题:借助外部外交成绩,压制内部右翼压力,为联盟延命。

但问题在于,任何外交成果若未能满足右翼诉求,都会反噬其本人。如果60天停火导致哈马斯未灭、建国讨论重启,那么这场“访美胜利”将立刻变成“政治投降”。

因此,内塔尼亚胡的所有言辞,都必须是双重语境的平衡术——既要对美国释放“合作善意”,又要对本国政坛宣示“绝不退让”。

他要维持一场战争结束的假象,又不能承认战争结束。这不是政策矛盾,而是政治生存。

和平窗口的钟声不会自己响

这场白宫会晤是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各自政治棋局中的一次相互借势,也可能是未来动荡之前的短暂窗口。但和平并不会因为有人愿意交易就自然降临。

特朗普既想当和平缔造者,又想维持战略优势;内塔尼亚胡既想稳住右翼,又不愿错过外交机遇。而这些愿望交汇的地方,就是现实的裂缝。

一名资深中东问题顾问曾警告:“如果加沙战火在60天内再燃,伊朗核浓缩未停,沙特拒绝谈判,而以色列国内政局再起波澜——那么这场会晤也只能成为外交幻影的注脚。”

窗户的确开了一点,但没人知道,谁会是第一个关上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