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一家五星级酒店摆地摊一天收入3万元的消息引发热议。据报道,该酒店厨师穿戴整齐,下午5点在酒店门口出摊,小龙虾卖38元一斤、怪味花生15元1盒,6点基本售空。(极目新闻)
这场地摊生意卖出的不只是美食,更是撕下“高端标签”的勇气,是传统商业主动拥抱烟火气的突围之道。五星级酒店摆摊卖小吃,颠覆了公众对高端服务的刻板认知。在传统印象中,星级酒店应固守大堂的奢华,与街头摊档的市井气息格格不入。但这家酒店的决策,恰恰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小龙虾、怪味花生瞄准的是夏夜市民的夜宵需求,小龙虾38元一斤的定价兼顾品质与性价比,厨师团队的专业水准保障了口味稳定。五星级的服务标准遇上地摊经济的亲民形态,产生的不是“掉价”的违和感,而是精准匹配市场需求的化学反应。
酒店总经理那句“不在乎别人说摆地摊掉价”,正是对“唯身份论”商业逻辑的有力反驳。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吸引消费者买单的往往不是场所的“身份”,而是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与其困守“高端定位”的枷锁,不如放下身段洞察市场,为顾客创造实实在在的满足感。
豪华酒店俯身烟火,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今年上半年,天津一家奢华酒店就打破常规,推出75元汉堡套餐,以移动汉堡车的形式穿梭街头;时间再往前推移,自助餐盲盒、露天大排档、9.9元超值早餐,还有折算下来每顿仅十几元的自助餐年卡……越来越多的豪华酒店放下身段,以多元创新的姿态,主动拥抱市井的烟火气。
酒店地摊的火爆,折射出传统服务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与破局探索。消费转型叠加市场竞争加剧,不少高端酒店陷入客源萎缩、营收下滑的困境。此时,地摊经济的“小快灵”优势,为其开辟了新赛道:低门槛投入、高流动性经营、即时反馈的市场需求,让酒店得以盘活闲置人力与食材资源,快速回笼资金。遇上消费转型,市场主体主动调整服务对象、探索新的营业增量,符合商品经济规律,应当获得理解与支持。这场跨界不是无可奈何的“自救”,而是主动求变的“突围”,用灵活的触角感知市场温度,以创新的姿态拥抱消费趋势。
酒店摆摊的成功,也打破了业态之间的壁垒。过去泾渭分明的“高端餐饮”与“地摊经济”,在这场实验中实现了优势互补。酒店的品牌信誉提升了地摊产品的信任度,地摊的烟火气又为酒店注入了年轻活力。这启示我们,商业的边界并非固定的围墙,而是可以突破的跳板。敢于跨界融合,才能在变局中寻得生机。
也许有人质疑,酒店摆摊是否会稀释品牌价值?但事实证明,真正损害品牌的不是形式,而是脱离市场的傲慢。当下市场正经历多元价值的重构,追求经济实惠的性价比与追求情绪价值的“心价比”,共同成为影响消费选择的两大因素。酒店愿意放下身段,用接地气的方式与消费者对话,收获的不仅是营业额,更是公众对其“贴近民生”的好感度。
城市的经济活力既需要摩天大楼里的精致,也离不开街头巷尾的烟火。未来,期待更多企业放下“身份包袱”,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唯有敢于撕掉标签、灵活应变的参与者,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文 |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