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经过10多年培育和热闹起伏的赛道,或许真的到了即将收获的时候。
2025上半年,中国智能驾驶赛道,明显升温了。
简单列个表。
几乎智驾上下游每一个赛道,都有人拿到了钱,二级市场也不乏股价暴涨甚至翻了几倍的选手。甚至一些此前在内部收缩的玩家,也开始重新出来路演了。
热闹是真的,热也是真的
数据不会说谎。
2025年1-6月,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链已披露的融资事件超过30起,其中单笔超过亿元的项目占比超过72%,和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40%。
“今年港股市场的火热,的确对自动驾驶赛道形成了估值认可,为阶段性兑现的赛道提供了IPO的机会,也给投资机构提供了适当的退出窗口。”一位投资人表示,“投资人看到了财富效应,以及有了相对可参考的退出标准,原来对这个赛道不认可或者不熟悉的投资人也会快速进场。”
说白了,有投资人开始挣钱了,其他人也就不再犹豫了。
而在这一轮融资热中,出现了很多平台型国资、地方政府基金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披露的31起融资中,包括地方基金和矿区资源方在内,明确有国资背景主导的项目约17起,占比约55%。其中在芯片、自动驾驶方案和矿山无人重卡赛道,国资参与度更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比起“市场爆发”的迹象,这一轮融资热带来的更多是“系统性反弹”的信号——一场由资本市场、地方政府、国资平台和资源型产业,共同为自动驾驶产业托举起来的第二次机会。
在这场游戏中,资本正在重新排队:
Tier 1不再是最抢眼的主角,做芯片的、做雷达的、做算法的,更容易得到产业资本的青睐;
矿山、港口、高速封闭道路的L4,开始获得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关注;
城区NOA虽然开始走向标配,端到端,仍然是融资PPT的关键词。
在另一位投资人的眼中,本轮的融资热离不开AI加持,而从资本的走向也能证明一个事实:
AI与车结合这件事,不一定赚钱,但一定还能融资。
技术进步了,投资逻辑也清晰了
在算法层面,辅助驾驶的体验要比1-2年前好得多。
在工程落地上,单SoC、轻地图、重视觉的路线,以及零部件本身价格的大幅下降,也让成本进一步得到控制。
但有意思的是,资本并不是因为算法更好了才热起来,而是因为投资逻辑“更清晰”了。
一位投资人告诉「智车星球」,除去一些准备上市的企业提前预热和炒作之外,这一轮融资热的底层因素还是因为商业拐点要到了。
“像矿山、城市配送这些赛道,确实是放量了。”
所以,这一轮被热捧的,恰恰不是“智驾拼刺刀”的城市路线,而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但确定性很强的场景。
比如易控智驾在矿区跑得更稳了,单车7x24小时常态化运营,综合成本可降30%以上,调度系统更成熟;
新石器、白犀牛、九识智能等无人配送公司则凭借快递转运、园区物流、低速配送、安防巡逻等应用,找到了真实收入,并获得新一轮产业基金、客户战投的支持;
而地方国资和新能源巨头们对“干线+矿区”或者封闭园区内的Robotruck、Robotaxi 重新产生兴趣……
更多的钱,开始投向那些“不够性感”的公司,投资人的关注点也转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是否符合ASIL-D标准?什么时候可以上车?能替用户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时候能规模上量?能省下来多少钱?
在这个阶段,资本买的不再是未来的想象力,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客户、交易和收入规模。
而上述一位投资人预计,这轮融资热潮至少将持续至今年年底。
写在最后:
一个行业重新热起来,从来不是坏事。至少说明大家还愿意为智能驾驶赛道的未来投票。
不过也别忘了,这个行业最擅长的,不是兑现梦想,而是重新包装。
一个新的业务场景,可能是应用拓展,也可能是维持故事的无奈之选。一个降维做L2级辅助驾驶的L4团队,可以是实干,也可能是曲线救国。
对于智能驾驶赛道来说,那些老问题依旧存在:商业模式没跑通,量产利润薄,用户认知混乱……
但新的变量已经形成:港股通道打开,L4场景兑现,一二级资本共振……
这个经过10多年培育和热闹起伏的赛道,或许真的到了即将收获的时候。
星标关注「智车星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