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凯迪拉克·盖奇公司(现德事隆海洋陆地系统公司)与中国洛阳拖拉机厂携手合作,在59式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装设计出了第一款魔改版“五对轮”——“美洲虎”主战坦克。
这种坦克可以看成是后世各种“五对轮”魔改的鼻祖,是真正的“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五对负重轮”,还是第一款拥有楔形装甲结构炮塔的59式坦克,在59历史上属于传说级别。
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美洲虎”主战坦克研制过程中,中美技术人员的脑洞可不仅仅是为59式坦克“拉皮美容”一下这么简单。
从近年曝光的一些资料看,除了我们常见的“美洲虎”坦克方案外,还有一款采用顶置炮塔的“59式先进车辆”方案,让人大开眼界。
图片:“59式先进车辆”方案宣传页,右上角是凯迪拉克·盖奇公司标志。
从国外网友发现的一张凯迪拉克·盖奇公司当年宣传页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顶置炮塔设计的59式魔改方案。
其车体五对轮行动结构清晰可见,具有59式坦克基本特征,车尾发动机舱隆起,这也与“美洲虎”主战坦克更换了美制一体式动力传动系统相符。
最具特色的是拥有一个全新设计的顶置炮塔系统。可以看到炮塔底座有人员出入的舱盖,火炮安装在一个尺寸非常小的顶置炮塔中,炮塔外形酷似飞碟,采用的仍然是105毫米线膛炮。
从下面的英文特征介绍中可以看出,该方案具有增强动力、新型悬挂、增强装甲、增加续航里程、新型自动装填火炮和新型弹药、改进型火控系统、改进型夜视系统、加压“三防”系统等特点。
目前,对这种坦克的背景和设计细节缺乏更多资料,但或许这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顶置炮塔热有一定关系。
图片:美国曾经研制的轻型高生存力试验车(HSTV-L)和搭载的XM-274型75毫米高射速火炮。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下一代高机动轻型坦克计划,包括装甲战斗车辆和中口径反坦克高射速火炮两部分,不久即研制出了轻型高生存力试验车(HSTV-L)和XM-274型75毫米高射速火炮,采用的就是顶置炮塔。
1981年,美国军方将陆军高机动轻型坦克计划与海军陆战队机动防护火炮计划合并,成为新的机动防护火炮系统,后计划因两大军种要求差异而终止。于是,海军陆战队独立在LAV-25轮式装甲车基础上研制了并不成功的LAV-105装甲火炮系统。
陆军则在1984年推出了近战轻型装甲武器系统计划,1985年更名为装甲火炮系统计划。参与竞争的有FCM公司、凯迪拉克∙盖奇公司和泰里达因∙大陆汽车公司与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组成的承包公司,以及瑞典赫格伦公司。
其中,凯迪拉克∙盖奇公司提交的是“魟”轻型坦克方案,但重量超标没能入选,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魟”II轻型坦克投入国际市场,出口到了泰国。
图片:泰国陆军装备的“魟”II轻型坦克,与“美洲虎”坦克采用相同的动力传动系统。
在装甲火炮系统项目中,大陆汽车公司与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联合研制的车型最科幻,被称为TCM装甲火炮系统。
其采用顶置炮塔,装有一门M68型105毫米低后座力炮,也可以升级为52倍径身管M35型105毫米线膛炮,配备一个9发弹药的转轮式自动装填系统,可以发射标准的105毫米弹药。无人炮塔可360°旋转,火炮俯仰角度为-10°至18°,最大射速为10发/每分钟,辅助武器为一挺7.62毫米同轴机枪,安装了M60A3坦克上的观瞄系统。
图片:测试中的TCM装甲火炮系统。
虽然“魟”轻型坦克和TCM装甲火炮系统最终都败给了FCM公司的CCVL(轻型近战战车)方案,也就是后来著名的XM8空降坦克,但这些技术都没有空置。
大陆汽车公司的这种顶置炮塔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开始被用于多种车型的改进试验。比如曾经装在“百夫长”主战坦克上进行测试,后来还催生了“斯崔克”装甲火炮系统。
图片:装在“百夫长”主战坦克底盘上的TCM顶置炮塔。
时间到了1990年代,美国陆军对顶置炮塔仍然情有独钟。
1992年8月,美国陆军装甲兵作战与发展办公室和装甲兵协会联合举办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未来主战坦克概念设计竞赛”(FMBT),FMBT设计竞赛最终发展出了雄心勃勃的FCS未来战斗系统计划(最终夭折)。其中有一款著名的参赛坦克方案就采用了顶置炮塔。
图片:FMBT竞赛中最著名的一款坦克设计。
还有一个方案是M1 TTB。其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炮塔去除,安装了一座通用动力公司试验性无人顶置炮塔,装备一门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借鉴苏式坦克自动装弹系统,由炮塔下方弹盘进行自动供弹。
图片:无人炮塔版本的M1 TTB坦克。
在这种大背景下,不排除凯迪拉克∙盖奇公司与中国在80年代、90年代之交合作开发“美洲虎”主战坦克的时候,想到了采用顶置炮塔设计,而且有现成的大陆汽车公司顶置炮塔作为货架产品,很方便就能装在我们的59式坦克上。
当然,最终这只是一个设想方案。毕竟如果要引入顶置炮塔的话将彻底抛弃59式坦克炮塔结构,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对于一种外贸坦克来说并不一定符合市场需求。同时,顶置炮塔在上世纪80年代看还是太超前了,在光电系统、计算机系统等都不发达的时代,除了生存性外并不比有人炮塔优势大多少,也不符合传统坦克兵的使用习惯,因此我们才看到了最终的“美洲虎”坦克形态只是魔改“五对轮”。
图片:最近我和宋先生一起开发的1/35 “美洲虎”主战坦克打印套件。
最近,我和朋友建模师宋先生,根据此前收集的一系列“美洲虎”主战坦克资料,包括中方底盘主任设计师边老赠予的当年在凯迪拉克·盖奇厂改装底盘时的一系列珍贵照片,尤其是从来没有在实车历史照片中出现过的发动机舱顶部和前部照片,使用3D建模技术重现了“美洲虎”主战坦克的雄姿,在此基础上开发了1/35的打印模型套件。
图片:我们开发的是这款采用火炮外防盾结构的“美洲虎”坦克。
图片:“美洲虎”坦克后期改为了火炮内防盾加帆布罩结构。
这套模型选择了最广为流传的火炮外防盾结构,应该算是当时初样车的造型。
前两年我们在凯迪拉克·盖奇厂内拍摄到的沙漠黄“美洲虎”坦克,也就是炮管上面有一个巨大的望远镜机构的,那采用的是59式原本的内防盾加帆布罩结构。
相比而言,采用美式外防盾结构的“美洲虎”坦克看上去更加现代化。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开发内防盾造型的“美洲虎”坦克。
如果喜欢的模友可以在某鱼中搜索“建模师SONG”,能够找到我们上架的这款“美洲虎”主战坦克。
图片:我们开发的这款“美洲虎”坦克的发动机舱结构应该说是最真实的。
图片:宋先生精心制作的炮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