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和南亚研究所主办的“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南亚区域合作发展学术交流会”在陕西省咸阳市举行,察哈尔学会南亚事务首席研究员成锡忠应邀参加,并作主旨发言。
来自清华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大学、延安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察哈尔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西藏社科院、云南社科院以及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等单位的30多位知名学者参加此次国际学术会议。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赵家红主持开幕式,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次丹玉珍致欢迎辞,介绍西藏民族大学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尼泊尔驻华大使奥利和清华大学教授姜景奎分别致开幕辞。
会上,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姜景奎教授强调,要积极构建中华藏文化主体性和致力于夺取话语高地,要以 “中国视域”、“对方视角”、“全球视野”来开展区域国别学研究。云南大学王宗教授重点阐述中尼两国文化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和现实价值。中国科学院宋周莺研究员认为,近几年来尼泊尔贸易已由印度“单核心”转变为印度-美国“双核心”格局。云南社科院李丽研究员认为,水资源关乎尼泊尔政治安全,应在跨境河流水资源分配中,寻求中尼印三方合作。西藏民族大学狄方耀教授通过回顾中尼建交70周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提出中尼关系发展的方向。中国科学院杨艳昭研究员从地理学角度,提出资源环境适应策略与技术路径。西藏民族大学陶云静博士从日本对尼泊尔研究的学术经验,为当前中国研究尼泊尔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成锡忠发言时指出,巩固中国与尼泊尔的关系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战略合作,根据两国已达成的共识,可从五个关键方向持续推进:首先是不断深化政治互信;其次是强化核心利益支持;第三是加快推进跨喜马拉雅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第四是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实现产业链深度融合;第五是维护边境安全稳定。通过各领域多维度合作,使中尼关系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共鸣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为构建中尼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中尼关系的巩固与发展,不仅直接惠及两国人民的福祉,更是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其战略意义贯穿“边境安全-经济合作-政治互信-人文交流-区域治理”的完整链条,既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也为南亚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注入稳定性力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持续深化中尼友好合作,堪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最后,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书记刘怡春致闭幕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