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经济新风口!我们该用什么姿势去拥抱? | 晶报10分钟

最近的“顶流”LABUBU玩偶

可以说是炙手可热

一只初代的LABUBU

拍出百万元的高价

小伙伴们热衷于购买它

图的多是它带来的“满足感”“获得感”


图片


说到这个话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

深圳资深媒体人 苗凡卒

和晶报记者 谢晨星

就一起聊了聊“情绪价值”这件事


01

情绪经济

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含义


谢晨星:我一直在买泡泡玛特的一个新品,它最近出的盲盒中有一个隐藏款,在二手市场上有20倍的溢价。


我还发现泡泡玛特的市值竟然涨到了3300多亿港元,这个可不得了。网上都把这个称作为情绪买单、情绪价值,包括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演唱会经济、宠物经济等,都被归为情绪经济。那是不是我一时兴起,为我的爱好买单,都叫情绪经济呢?


郭万达:多少年前就有情绪价值这个说法,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都讲,为什么呢?因为情绪这个东西它是有价值的。


谢晨星:但是我们以前讲情绪价值的时候,它是“空”的,现在它是真的变成了价值。


郭万达:所以价值转化为经济,经济很重要的动力在于消费。今天我们讲的情绪经济、情绪价值,我认为它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含义,包括你讲到的泡泡玛特。现在的年轻人认为,他们需要情绪的消化,这就是当今社会一个新的变化;另外,我们这代孩子对于这种社交的需求是很大的;第三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就是数字孪生、虚拟结合的技术、互联网的技术……所有这些使得你的消费、你的情绪有了载体,我称之为是一种浪潮,是情绪消费的浪潮。


有数据显示,年轻人的消费倾向中,40%是情绪消费,这个比例是很高的。而且情绪消费中的各个行业,不光只是盲盒,还有好多的产品、好多的场景,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我们不能忽视的群体,不能忽视的市场。


图片


谢晨星:苗老师怎么看这个情绪经济?


苗凡卒:我觉得这是人类的一个进步,它其实是一种情绪对冲行为,就是通过消费获得一种正向的情绪,来对冲那种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从哪里来?我看到一些人类学著作介绍,在狩猎时代,人类必须特别警觉才能够捕获猎物,同时也不被猎物吃掉,所以那些警觉的、悲观的、焦虑的情绪,会在遗传过程当中成为一种强势基因,这个基因留到现在,给我们带来了很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一大,特别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对冲。


我们总觉得过去大家没有多少情绪消费,其实像劳动人民抽烟、喝酒都是情绪消费,他们知道这个行为伤身体,但是能让心情好。所以我觉得情绪消费能够变得多元化,其实是一个时代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02

情绪经济是一个趋势

要适应它、引导它、满足它


谢晨星:年轻人好像更容易为情绪消费。比如说我今天工作压力大了,就赶紧去买一个娃娃,或者是周末的时候看个演唱会。我们深圳又是一个年轻人比较多的城市,那在情绪经济的领域有没有什么产业化的趋势?


郭万达:刚才你讲对了,深圳它是一个年轻人占比多的城市,是一个充满了情绪的城市,每一个人都有情绪,我也有情绪。但是今天讲情绪消费,确实它有点特定的含义、特定的人群。它隐含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它一定是跟年轻人的需求、跟年轻人的消费行为、跟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以及年轻人的消费文化、消费的符号相关联。比如产品分类里有悦己型、补偿型、收藏型、社交型,这些新产业、新业态在深圳,应该是比较发达的,但是还不够。


谢晨星:很多人说是不是买这小东西它便宜,所以叫做消费降级?


郭万达:不是。降级是指在物质层面消费减少到不能再降了,但你是为情绪去买单,是更高层次的需求。既然是一个进步、一个升级,它就是一个产业,它就是一个时尚,它就是一个趋势,你是不可阻挡的,你只能去适应它、去引导它、去满足它。


苗凡卒:卓悦中心附近一带是深圳二次元产业非常集中的地方,我开始也不是很理解,但有一次一个很小的细节彻底把我打动了。有个商家贴了一个日本动漫的图片在他的橱窗上,两个女孩子在那里拍照。其中有一个人在手机里面放出她一个朋友的头像,然后把头像和橱窗里的图片放在一起,另外一个朋友给手机和头像拍合影,因为那个朋友来不了。当时我就在想,原来这对她们来说这么重要。


回过头来想想,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听流行歌曲,也不理解老人家为什么觉得那是靡靡之音。一旦你拦阻它,无非是拦阻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你能理解它,就是带来一个产业的爆发。


图片


03

情绪消费在不同代际间会变化

科技的进步影响很大


苗凡卒:情绪价值不光在这些新型的产业里面存在,在老产业里一样存在。大概一个多月以前,我在朴朴买菜,发现有一个栏目叫 “春菜”,里面有茭白、蚕豆瓣、芦蒿、香椿,一下子那些童年记忆、故乡的记忆全都起来了。我们家是频繁地买这些东西,如果这个栏目叫“时令蔬菜”,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情绪价值,但仅仅是 “春菜”两个字,一下就赋予了这些菜特殊的情绪价值。


所以我觉得不光是新产业,就是老产业也要去挖掘商品属性里面的情绪属性。


郭万达:刚才你说的那个行为,就是银发经济中的一种情绪经济,因为你是一种回忆的情绪,这跟年轻人说要减压、要社交、要悦己的情境是不一样的。这种情绪的消费,我始终认为跟科技的进步有很大关系。原来我们能想到的无非就是超市买菜、餐馆吃饭,但是现在的场景我们难以想象,比如说虚拟的陪伴。这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它一定会随着你时代的变化、技术的变化,不停地出现一些新的消费形态。


过去我们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我们叫信息文明。无论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都是物质消费。以前说“老三件”“新三件”,那将来情绪消费的“三大件”是什么?在农业文明的时代有个恩格尔系数,用于衡量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那么将来用于衡量情绪消费的指数意味着什么?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作为一个创新的城市,而且是一个国际的大都市,一定是开放的。情绪消费对我们的经济形态,对我们的产业形态、文化形态会带来什么影响?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图片


04

高阶的情绪消费不光是减压

还有定义“我是谁”


苗凡卒:我觉得情绪消费大概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叫“有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解压,还有一类情绪消费叫“有意义”,像在二次元世界里面消费的这些年轻人,他们在环境当中重新定义了“我是谁”。所以情绪消费真正有生命力的是“有意义”,而不是把这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


就好像小谢说的养猫养狗,是把它们当作家庭成员,是在和一个陪伴我的生命一起生活。怎么在有意义的维度上来探索情绪消费,用有意义的方式来定义“我是谁”,我觉得这方面特别值得探索。


图片


小伙伴们都是通过什么方式

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

都到评论区来聊一聊吧~


来源 | 晶报
出品人 | 杨勇

总策划/总监制 | 杨勇

编导 | 罗婉

拍摄 | 成江 李亦浩

剪辑 | 陈家豪

编辑 | 林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