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诊断和干预的关注不断提升,神经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早期症状的识别和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2025年7月,一项来自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的研究通过多中心、大规模的纵向数据分析,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IF:10.1)揭示了主观认知下降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独特作用。
研究表明,主观认知下降不仅仅是衰老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它实际上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个预警信号,甚至能通过血液检测预测未来认知功能的下降。
一、什么是主观认知下降?
主观认知下降是指个体在没有明显神经心理学表现的情况下,自我感受到的认知能力减退。虽然这些人通常在标准认知测试中表现正常,但他们仍会报告日常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下降。
主观认知下降往往被忽视,但它已被提议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过渡阶段”,处于无症状期和轻度认知障碍(MCI)之间。事实上,研究表明,存在主观认知下降的个体,比起那些没有此症状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主观认知下降如何成为“信号灯”?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457名参与者(包括主观认知下降、无认知障碍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长达四年的跟踪,深入探索了主观认知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通过血液检测,研究团队发现,主观认知下降患者的血液中P-tau181(磷酸化tau蛋白)和NfL(神经丝轻链)标志物水平较高,且其水平随时间变化呈加速趋势。
这一发现为主观认知下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表明主观认知下降并非单纯的“记忆模糊”,它是一个潜在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前兆。
三、血液生物标志物:主观认知下降早期诊断的利器
该研究的亮点在于使用血液生物标志物来追踪主观认知下降的进展。通过对P-tau181和NfL两种标志物的分析,研究发现,在主观认知下降患者中,P-tau181水平比无认知障碍的患者高,且随时间推移,主观认知下降组的P-tau181水平比其他组呈现更快速的增长。
这一现象提示,主观认知下降患者可能已经处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隐形阶段”,尽管他们的认知测试仍正常,但神经细胞已经发生了早期的病理改变。
此外,NfL标志物也在主观认知下降阶段出现升高,提示这些患者正经历轻度的神经退行性变化。NfL水平的逐步升高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一致,证明了血液检测在早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潜力。
四、主观认知下降的认知衰退预测作用:P-tau181水平与未来认知下降的关系
研究还发现,基线时较高的P-tau181水平能够预测主观认知下降患者未来的认知衰退。具体而言,在这些患者中,较高的P-tau181水平与未来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成正比,且这一趋势在随访中的轻度认知障碍组中持续加重。
通过PACC5认知评估,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在主观认知下降阶段,尽管认知功能依然相对正常,但随着P-tau181水平的升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了逐年下降。
这一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P-tau181水平,医生可以提前识别出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发展为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的高风险个体。
科学家们正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在疾病症状明显出现之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延缓或甚至阻止疾病的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未来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不再需要等待到记忆严重丧失时才获得诊断,早期干预将成为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