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五个养生建议帮你过好夏天


图片

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凉风尽退,阳光炽烈。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正所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是一年中天气开始显著变热的节点,也是自然界中暑气渐盛、万物在湿热中加速成熟的时节。




1、养生有道
避暑祛湿,静心养气

小暑时节,虽未到大暑之极热,但暑气已盛,与湿邪相合,弥漫于天地之间,是湿热并重之时,也是阳气渐趋鼎盛、阴气初萌的过渡阶段。中医养生强调顺应四时,调和阴阳,此时养生关键在于“避暑祛湿”,同时“静心养气”,养护心神,并适当滋养津液以防暑热耗伤。此时人体阳气外泄,腠理疏松,易受暑热、湿邪侵袭,常感困倦乏力、食欲不振。此外,暑热易扰心神,使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建议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大喜大怒,保证充足睡眠。

图片

推荐项目:防暑祛湿

小暑时节,气候湿热交蒸,易导致中暑、湿气困脾、食欲减退等问题。外出应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补充水分,可适当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清热解暑饮品。居住地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可适当使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的药材,以缓解暑湿带来的不适,保持身体清爽。



2、饮食有节
清淡祛湿,清心养阴

小暑时节,湿热并重,饮食宜注重清淡、易消化,以健脾祛湿、清心养阴为要。此时人体容易为暑湿所困,加之出汗增多,津液易伤,故应避免过食生冷寒凉及肥甘厚味,以免损伤脾胃,助湿生热。可多食用清热解暑、利湿健脾的食物,既能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又能缓解暑热困湿之苦。

图片

推荐饮食:清心养阴


暑热易扰心神,耗伤心阴,可适当食用具有清心火、养心阴作用的食材,如莲子、麦冬、百合、酸梅、西瓜等,以缓解心烦、口渴、失眠等症状。饮食宜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保护脾胃之气。若感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较甚,亦可酌情饮用淡盐水或酸梅汤,或少量服用生脉饮以补气养阴,但不宜过量。



3、起居有常
顺应阳长,顾护心阳

小暑时节,暑气渐盛,昼长夜短的特点更为明显,起居更应顺应自然变化,注重规律作息,以顾护心阳,调养心神。晚睡尽量不晚于23点入睡,保证相对充足的睡眠,以恢复气血,避免过度消耗心阳。中午11点至13点是心经当令,此时小憩15-30分钟,如同给心脏“充电”,有助于养心安神,缓解暑热带来的疲劳与烦躁。此时暑热蒸腾,人体易出汗,毛孔开放,腠理疏松,更易受寒邪侵袭。因此,需格外注意避免长时间吹空调、风扇,尤其防止因贪凉而致寒气凝滞体内,阻碍气血运行,引发头痛、肩颈不适或腹泻等“空调病”。 

图片

推荐饮食:重点部位保暖

中医强调“春夏养阳”,保暖防护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重点部位的保暖防护主要从肩颈、腰腹部和膝盖入手,如避免直吹冷风、穿着保暖衣物、睡前泡脚等措施。通过保护肩颈、腰腹部和膝盖等重点部位,可以防止寒邪入侵,维护体内阳气的稳定,从而减少暑湿和寒凉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4、锻炼有术
翘足舒筋式

小暑六月节,运主少阳三气,时配手太阴肺湿土。根据这一特点,小暑锻炼特别推荐明代署名铁峰居士所撰的《保生心鉴》中的小暑节气坐功导引法。

图片

动作详解:每天早上1点到5点之间,一腿屈膝坐于脚后跟上,另一腿伸直,两手后撑,上身后仰,用力拉伸3-5次后换另外一侧。然后进行叩齿、吐纳、咽唾液的动作。可以治疗:腿、膝、腰、脾风湿、肺胀满,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睫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手挛急,身体重,半身不遂,偏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不常。



小暑节气穴位养生指南:

清暑化湿,静心敛阳


小暑时节,暑热渐盛,地气蒸腾,湿热交织如熏。人体易为暑邪所伤,出现耗气伤津、心浮气躁、湿困脾胃之症,常见头昏身重、胸闷烦渴、食欲减退、汗多乏力。此时养生当以清暑热、健脾胃、养心敛阳为要,推荐以下三穴,助你安然度暑:  


 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屈肘成直角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用拇指按压或拍打曲池穴3-5分钟,以酸胀感扩散至前臂为佳,亦可艾灸5-8分钟。具有清热解表、疏泄暑邪,尤善缓解暑热引起的头痛、咽干及皮肤痱疹。 

 

图片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用拇指垂直按压或艾灸10-15分钟,力度透达肌肉深层,每日1-2次。具有健脾化湿、补中益气,增强脾胃运化之力,改善暑湿导致的腹胀、倦怠。  


图片


 神门穴,位于手掌,腕掌侧横纹尺侧端,豌豆骨下缘凹陷处。用食指指腹轻柔点揉3分钟,或睡前艾灸5分钟,配合深呼吸效果更佳。  具有宁心安神、清心降火,缓解暑热扰心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  


图片


"小暑温风至,蟋蟀居宇鸣",此时阳气外浮,阴气内伏。常按曲池泄暑热,勤灸足三里健脾胃,静揉神门定心神,可使气血如林间清风般畅达,似幽潭静水般内敛。顺应小暑"热极生阴"之势,借穴位之力调和内外,于炎炎夏日中养得一身清透,心静自然凉。




愿你在这个充满暑意的节气里

保持一颗平常心

不疾不徐,不焦不躁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抹清凉!









本文供稿: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防治老年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视频、图片来源:四川三河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