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哈佛商业评论》:“职业心碎”不止关乎失业

伴随着全球经济下滑而来的裁员潮令很多人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而且随着职业身份的消失而遭受着内心的煎熬。近日,《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格雷琴·加维特(Gretchen Gavett)刊文指出,人们要正视职业心碎可能带来的自我认同危机,同时避免全面的自我否定,以健康的方式正视现实,调节情绪。


原文 |《哈佛商业评论》:“职业心碎”不止关乎失业

编译 | 钟丽丽

图片 | 网络


《焦虑的成功人士》一书的作者莫拉·阿伦斯-米勒(Morra Aarons-Mele)说,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经历失去,“有时是梦想的破灭,有时是身份随着裁员或失业而消失,有时这种打击来源于未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米勒将它们统称为“职业心碎”,即失去与工作相关的东西。


图片


它可能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与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事情,令你感觉自己在道德上受到了伤害,也可能是失去热爱的东西,比如一桩生意或在一家公司的长期任职机会,或是失去了多年来建立的职业形象,甚至可能是遭遇你自以为了解的同事、老板或客户的背叛。不管什么情况,职业上的心碎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情绪。职业心碎虽然会令人非常痛苦,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对于许多高技能人才和那些创立企业或很有事业成就感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份与职业紧密相连。


有一些职业心碎源于价值观上的根本冲突。有可能你花费数年用心推出的项目在领导看来只是个变革的幌子,而背叛带来的伤害会产生长期的连锁反应,这些都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信任能力,并永久地削弱一个人冒险的意愿。而雄心和信任的缩减可能会限制未来的可能性,这是遭遇职业背叛最大的隐性成本。有时候身份认同和失落感会同时发生。当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重叠时,职业上的挫折失败往往会转变为对自我的否定,从而带来真正的心理问题。


那么,要如何从职业危机中走出心理阴霾呢?首先,要正视自己复杂的情绪。当遭遇职业心碎时,我们内心最严厉的批评者往往会现身。心理学家大卫·贝德里克(David Bedrick)认为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无休止的自我批评就会变成一种内心的虐待。我们内心的批评之声往往会得出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这次心碎是因为你(填入你最喜欢的负面自我评价)。”他指出,这些想法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源于我们内心已有的信念。为了治愈自我,我们必须把这些批判性的想法大声说出来。当批评被锁在内心深处时,它就不会被看到,从而更具威力。走出职业心碎的道路需要我们以同情之心面对内心的批评,在自己充分感受痛苦的同时,找到健康的方式来表达和消化它。


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然后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在新冠疫情肆虐最严重的时候,很多人遭遇了完全超出控制范围的大规模裁员。这对他们来说是极其艰难的时刻,让人感到挫败,并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但也有很多人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曾经感觉遭遇损失的裁员,现在却变成了重塑自我和成长的机会。


图片


总之,当在工作中遭遇困境的时候,你要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你的感受也不奇怪。如果能不带任何评判地去感受自己的情绪,那么继续前行会更容易,你也会感觉好一些。了解你的财务状况,你的时间和精力有哪些需求,然后试着开辟一条前路,让你能够向前看而不是在后悔和遗憾中回头。一切都会过去的,终有一天,你甚至会把它当作一次学习经历。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8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