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
广州市繁华地段开展施工建设
竟意外发现古代建筑构件
南越国宫署遗址重见天日
它的建造者正是
秦末汉初南越国的开创者
赵佗
(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南越王赵佗在位60多年
寿过百岁
把自己所有的儿子都给熬死了
承袭南越王位的
就只能是他的孙子赵眜(赵胡)了
考古发现
赵佗虽然身处岭南
但由于是北方人
他的饮食特点融合了南风北味
难道这就是他长寿的秘诀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现场
考古发现赵佗的“河鲜池”
南越国宫署遗址中
有一处独特的遗迹
名为“曲流石渠”
“曲流石渠”遗址全貌
“曲流石渠”曲折蜿蜒
长度有180多米
渠的深处
是一弯月形大水池
考古队员在这里
有了惊人的发现
“曲流石渠”遗址的弯月水池
几百只龟、鳖的残骸
聚集在大水池中
或许这里就是
那场宫殿大火中
最后的避难所
“曲流石渠”遗址中出土的龟、鳖残骸
龟是长寿的象征
今天的广东地区
也有食龟养生的风俗
南越王赵佗寿过百岁
或许这几百个龟、鳖
不仅是他的观赏之物
更应是他的盘中珍馐
南越王赵佗吃什么长寿?
“家乡味”要一颗一颗地数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水井中
出土了百余枚南越木简
其中几枚木简里记录了
两棵枣树的产量
不是以“斤”计
竟是按“颗”数
一棵枣树结了128颗枣
另一棵也是枣树
却结出了986颗枣
在遥遥岭南
吃上了北方的大枣
可以想见河北人赵佗的欢喜
南越木简中关于种植枣树的记录内容
活百岁不嫌多,长生才是终极目标
或许是家传的养生“偏方”
孙子赵眜(赵胡)
将一种五色药石
带入自己的墓中
这种“五色药石”
由紫水晶、硫磺、雄黄、
褚石和绿松石组成
可惜
赵眜(赵胡)可能只活了40多岁
岭南本就物产丰富
饮食风尚独领风骚
南越王赵佗入乡随俗
不仅适应了百越之地的生活方式
更是将南风北味
融合进他的“养生食单”
食的融合
伴随的是文化的互鉴
和辑百越
稳定边疆
终让岭南深度融入华夏文明圈
南越人奇特的饮食风俗
《考古公开课》
播出时间:2025年7月7日 21:48
播出平台:CCTV-10科教频道
总监制 | 杨继红 史 岩
监 制 | 田 龙 刘 帆 张 磊
主 编 | 刘 铭 李 瑶 蔡 瑛
编 辑 | 习 楠 赵丹彤 王卓睿(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