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越达成历史性协议,墨西哥靠6倍优势破局!关税挡不住出口热潮,中国经济合作更得人心

就在外界普遍担忧“对等关税”即将重创亚洲制造之际,美国和越南却在最后关头达成了“历史性协议”。对越南来说,这是一次带刺的成果——获得了对美出口资格,却也被贴上了“高关税”标签。而对于墨西哥而言,这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窗口。墨西哥经济部长埃布拉德一句话点破关键:“我们在进入美国市场上,拥有6倍的优势。”

与此同时,尽管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推出税收刺激计划,墨西哥5月对美出口却再创新高,展现出极强的市场韧性。而在更宏观的背景下,中国正以经济合作为抓手,加速重塑其在拉美的影响力。全球供应链大洗牌、北美贸易格局再调整,这些变化都值得中国企业密切关注并及时应对。

一、美越新协定“落地”,墨西哥意外坐享“六倍优势”

7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与越南达成一项“最后一刻”的贸易协议。

该协议规定,美国产品将享受进入越南的免税待遇,而越南商品则需承担20%的关税,经越南“转运”的商品将被征收高达40%的惩罚性税率。

这项被称为“伟大的合作协议”的安排,是特朗普政府在对等关税政策基础上,为美国制造业争取的又一攻势。

这一变化直接冲击了越南对美出口的成本结构。

墨西哥经济部长马塞洛·埃布拉德随即回应指出,与越南高达35%-40%的出口成本相比,墨西哥在USMCA(美墨加协定)下对美出口平均关税成本仅为6%,两者形成6比1的巨大优势。

埃布拉德强调,墨西哥拥有结构性比较优势,包括地理位置、生产力和物流体系,这些因素构成了对抗特朗普财政刺激政策的“护城河”。

他同时警告,虽然美越协议表面上对墨西哥有利,但协议细节模糊,原产地规则、转运定义的不透明,可能在后期引发“规则外溢”,对墨西哥形成新的潜在威胁。

国际贸易专家冈萨雷斯与Sidley Austin LLP合伙人Ted Murphy也指出,若该协议被用于进一步限制“含中成分”的产品,那么不仅越南,中国企业在墨布局的中间产品也可能受到牵连。

图片

从墨西哥的立场来看,美越协议是一次“不战而胜”的贸易机会。

与越南相比,墨西哥拥有USMCA协定保障,进出口操作更具制度确定性,而越南则面临政策成本剧增与监管不透明双重压力。

但更重要的是,埃布拉德所说的“结构性优势”不仅限于关税层面,更包括:

  • 靠近美国消费市场的地理优势,可提供更短的交货周期;

  • 成熟的产业集群,尤其在汽车、电子与轻工领域形成“完整链条”;

  • 劳动力、法规与物流体系更贴合北美标准,企业在墨西哥布局后的顺应性强于东南亚国家。

不过,这种“6倍优势”并非绝对安全。

一旦美方继续推高审查强度、收紧原产地规则或扩大转运判定范围,墨西哥出口同样面临边际成本上升。

更关键的是,全球制造业正在寻求“中性产地”以规避政策波动,墨西哥若不能进一步提升本地化制造能力与合规体系,其比较优势也可能因大国博弈再次被稀释。

为了更好把握当前窗口机遇并规避潜在风险,建议中国企业在墨投资和出口布局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提前构建可追溯的原产地证明体系,确保产品符合USMCA规则要求;

提升墨西哥本地生产比例,降低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防止被误判为转运行为;

关注美方对中资背景企业在墨布局的政治审查动向,必要时采取“合资+本地股权”模式以提高安全性;

优先投资汽车零部件、家电、纺织等对墨有高政策支持度、低转运敏感性的产业;

加强与墨西哥本地协会、工业园区建立官方沟通机制,获取政策更新与贸易摩擦预警。

这场美国主导的“剪刀手”协议,表面上砍向越南,实则也在为墨西哥送上机会清单。

中国企业唯有加快适应全球产业重塑的速度,才能稳占一席之地。

二、关税挡不住出口热情,墨西哥对美出口逆势刷新纪录

尽管特朗普政府近期推出对外“对等关税”政策,并对进口商品施加更高税率,5月墨西哥对美出口额却不降反升,达到463亿美元,同比增长5.6%,创下月度历史新高。

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墨西哥对美累计出口总额已达2195亿美元,年化增长6.2%,不仅远超中国(1485亿美元)与加拿大(1685亿美元),还继续稳坐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国的位置。

同时,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也高达1401亿美元,仅略低于对加拿大(1429亿美元)。

尽管墨西哥与美方之间贸易顺差已扩大至794亿美元,仅次于中美之间的逆差水平,但墨美之间的互补结构与制度化安排,令这种贸易扩张得以维持稳定。

图片

这组数据无疑是墨西哥对美贸易“抗压能力”的有力证明。

在关税环境趋紧的大背景下,墨西哥出口表现依旧亮眼,说明其在美国供应链体系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到农产品,墨西哥不仅“接住”了部分因中美摩擦外溢的订单,也凭借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高的交付稳定性,获得美企的长期采购信心。

从长期角度看,特朗普以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回流美国制造的策略效果有限。

企业选址决策更看重综合因素: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物流效率、法规环境,而这些正是墨西哥的核心优势所在。

这意味着,除非美方采取极端审查手段,否则墨西哥在北美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短期难以撼动。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应抓住墨美经贸关系深化的结构性机遇,尤其是在美方高度依赖墨西哥稳定供应的阶段:

以中资主导、墨方控股或合资形式进入墨西哥出口型制造链条,降低地缘敏感性;

深耕中间环节,如模具、工业软件、精密零部件等,提升附加值和议价空间;

依托跨境园区、双边产业基金等政策工具,协同布局供应链上中下游;

设立本地服务与售后团队,提高企业合规透明度与政商沟通效率;

将墨西哥作为进入美加市场的中转枢纽,推动从“制造出海”向“品牌出海”升级。

墨西哥并非只是受益于美国对华脱钩的替代者,更是凭借扎实的制造基础赢得了稳定的客户。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墨西哥不只是一个出口中转站,更应视为战略制造中心。

三、中国式经济合作是拉美国家“真正需要的方案”

7月3日,在墨西哥共和国雇主联合会(Coparmex)国际会议上,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罗道夫·比亚维森西奥直言:中国正在以“经济合作”方式改写拉美的战略格局。

他指出,与美国将移民、毒品问题与国家安全相捆绑的硬实力策略不同,中国采取的是“以经济为轴”的包容性路径:

中国在拉美的外交合作中,38.6%为经济合作导向,而美国仅为18.6%;

中拉贸易额从2000年的140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5000亿美元,2035年或将突破7000亿美元;

  • 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大豆、铜矿、石油与牛肉,进口以制成品为主;

  • 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

  • 他强调,这种合作不仅限于南美,更涵盖墨西哥、加勒比、非洲与欧洲,是一种“全球闭环战略”。

图片

拉美当前最缺的不是“立场宣示”,而是“实实在在的增长路径”。

中国的合作范式具有三个特征:

  • “重实体”:通过基础设施、制造业与能源项目将资金变为资产;

  • “可持续”:不以政权更替为判断标准;

  • “平视逻辑”:强调双赢、对等与本地承接能力。

在墨西哥这类美国影响深重的国家,中国不再是“挑战者”角色,而是“补充者”、“平衡器”:为墨提供与美之外的多元产业关系;为墨小型企业提供外贸金融支持;为区域发展注入不附条件的工程资源。

正因如此,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的参与方式,也应更加成熟与深入:

建立本地合资品牌与服务体系,取代单纯“产品输出”;

融入地方政府公共项目投标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

携手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开行、Sinosure)降低落地门槛;

参与大学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增强“软合作”标签。

中国企业在拉美的影响力,已不仅靠产品说话,更靠模式、信誉与结构合作力。

这或许正是未来10年最具含金量的“外交资产”。

写在最后:红利与风浪并存,墨西哥与拉美值得更深的下注

当全球产业链经历新一轮重构,美越协议敲响转运警钟、墨美贸易狂飙突进、中国布局拉美不断加深……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墨西哥既是窗口也是风口。

它既拥有地缘优势与政策确定性,也面临政治波动与规则调整的不确定性。

在当前全球贸易“重压测试”之下,如何立足墨西哥、放眼拉美、布局全球,是中资企业不得不认真面对的新命题。

墨西哥的“6比1优势”不会永远存在,但抓住这一阶段性红利窗口,进行战略性布局,或许正是下一轮全球制造版图中的关键一步。

如果你正在考虑墨西哥市场的注册落地、仓储物流规划、电商业务合作等事宜,欢迎添加我们了解更多,获取定制解决方案。

元吉拉美将持续为你追踪墨西哥与拉美的政策趋势,助你在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