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拿起一瓶矿泉水、一份外卖餐盒或是一件儿童玩具时,是否想过手中的塑料制品暗藏 “玄机”?塑料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材料,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塑料有着独特的化学结构与性能,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图片来源:无毒先锋微信公众号
一
了解常见塑料安全使用指南,避免健康风险
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 或 PETE)
PET 是我们最熟悉的塑料之一,饮料瓶、矿泉水瓶、日化用品包装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PET 材质透明、轻便且成本低,但它有着“致命弱点”:当温度超过 70℃,瓶身就会悄悄变形,若用来装油、酒等有机溶剂,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跑”出来。因此,喝完饮料的 PET 瓶,最好不要重复使用装热水,更不能加热,否则可能会摄入有害化学物质。
延伸阅读:买回来的是食用油,吃下去的可能是“塑化油”
高密度聚乙烯(HDPE)
HDPE 凭借出色的耐化学性和耐用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及药品包装、清洁用品瓶、沐浴产品瓶。牛奶瓶、口香糖瓶大多由它制成。HDPE 相对安全,但重复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洁,且不可带瓶加热,否则会影响其性能和安全性。
延伸阅读:临期/油脂类包装食品,可能让你吸收更多有毒化学物
聚氯乙烯(PVC)
在管道、建筑材料、塑料膜领域,PVC凭借良好的柔韧性和加工性能占据一席之地。然而,一旦接触高温,PVC就会释放出如氯乙烯单体等有害物质。因此,PVC绝不能用于食品包装,也不应循环使用,家里的 PVC 塑料盒最好只用来收纳非食品物品。
延伸阅读:PVC是毒塑料中的战斗机
此外,家长们要特别注意,PVC 塑料玩具可能是隐藏的健康“杀手”,尤其是软 PVC 玩具,为增加柔韧性常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等增塑剂,这类物质可能影响儿童内分泌系统,建议选择更安全的材质玩具。
低密度聚乙烯(LDPE)
保鲜膜、地膜是LDPE的主要产品。它的耐热性较弱,在蒸煮食物时,若不掀开保鲜膜一角或戳几个小洞,高温产生的水蒸气会在保鲜膜内积聚,导致内部压力升高,可能引发保鲜膜破损,甚至释放有害物质。此外,LDPE不宜长时间接触多油食物,高温油脂会加速有害物质的析出。
聚丙烯(PP)
PP是少数能进入微波炉的塑料材质,熔点高达 167℃,保鲜盒、塑料快餐盒、吸管、玩具、脸盆常由它制成。不过,并非所有PP制品都能进微波炉,部分微波炉餐盒盒盖是PE材质,加热时需取下,以免盒盖变形、释放有害物质。
聚苯乙烯(PS)
PS常用于制作水杯、饮水桶,它耐热抗寒,但在高温或阳光直射下,会变得不稳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苯乙烯单体。所以,用PS水杯时,要避免装热水,更不能将其放在太阳下暴晒。
延伸阅读:潜伏在你家中的毒塑料: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酸奶杯、咖啡杯盖和沐浴海绵可检测到有毒化合物
二
塑料制品底部的 “身份密码”
上述材料都有相应的数字“代码”。生活中你一定见过塑料制品上有带箭头的三角形标志,内含数字 “1” 至 “7”。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数字的含义,顺便再复习一遍塑料的安全使用指南。
“1”(PET 或 PETE):常见于矿泉水瓶等,70℃以上易变形,建议用完即弃。
“2”(HDPE):常见于白色药瓶的底部,清洁干净后可重复使用,但不能加热。
“3”(PVC):雨衣、建材中常见,耐热仅 81℃,远离食品包装。
“4”(LDPE):保鲜膜专属,加热时需谨慎操作。
“5”(PP):微波炉餐盒常用材质,认准它可安心加热。
“6”(PS):碗装泡面盒等使用它,避免盛装强酸强碱物质。
“7”(PC 及其他类):不得用于生产婴幼儿专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太空杯、纯净水桶常见,但不耐强酸强碱和紫外线。
图片来源:无毒先锋、食通社:《解毒档案——食物包装知多少》,2020年。
注意:食品包装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塑料种类,生产时添加的助剂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也至关重要。好学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GB 4806.7-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及《GB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
三
记不住,记不住,真的记不住~
了解塑料的种类与特性,可以让我们更加安全的生活。但是对于塑料的科学选择与正确使用的相关知识还有很多。添加进某些塑料制品中的化学成分,普通人即使知道名称也很难判断是否对健康有伤害。
借助免费AI来帮忙吧!
“无毒先锋AI小助手”由关注化学品安全的公益机构“无毒先锋”与腾讯碳LIVE实验室共同研发,是“塑料解毒”的伙伴机构。主要提供日用品化学物质安全领域的专业知识问答、基于商品厂牌,包装或质检报告等实时查询和可持续生活建议,降低大家买到或使用有毒有害产品的可能性。目前包含三个AI智能体按钮:《查童鞋舆情》《读童鞋厂标》和《读童鞋质检报告》。
请关注“无毒先锋”公众号,在对话框下方点击“AI小助手”,如上图。
安全使用塑料的 “终极法则”—— 减少塑料的使用
值得警惕的是,塑料对人类的威胁远不止于使用环节。在塑料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的消耗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同时排放含重金属、化学添加剂的废水废气;运输过程中,塑料颗粒可能泄露进入自然环境;而在处理阶段,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塑料难以降解,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烧则会释放二噁英等剧毒物质,危害空气和人体健康。面对塑料全生命周期带来的环境危机,我们有必要寻求可行的替代方案。
今年8月,历经2年多的“全球塑料条约”( Global Plastics Treaty, GPT )谈判即将召开目前授权下的最后一次会议,如果进展顺利,全球将迎来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束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的国际文书。这一进程始于202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决议,旨在通过全球性规则终结塑料全生命周期的污染。我们期待它也能为如何安全使用塑料、减少塑料使用提供更好的答案。
图片来源:联合国环境与规划署网站
相关链接:结束塑料污染,全球一直在努力 |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将于8月召开
参考资料:本文有关塑料的种类、安全使用规则等信息均来自“无毒先锋AI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