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村”曾有一“拦路虎”

听说,青场镇有个青松村,这里,曾因地理环境的阻隔和条件的艰苦而鲜为人知,却又因教育的传承与坚守,在时光的流转中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霸村”。近日,我们走进青松村,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求学故事,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印记。


图片


青松村,隐匿于群山怀抱之中,海拔颇高,地理环境极为特殊。它一边与大河乡接壤,被一道深深的落难沟隔断;西边又与初都村相连,四周仿佛被大自然设下了重重屏障,曾经的青松村条件艰苦得令人难以想象。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教育的火种却从未熄灭,顽强地燃烧着,照亮了一代又一代青松村人前行的道路。


图片

1964年,青松村有了第一所小学——幸福小学,当时最高年级只到四年级,若要读高年级,孩子们就必须到青场镇街上,而“者则沟”成了学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


图片

“那是一条大河,河面有三四十米宽,而且比较深,水也很急,学生去读书必须要有家长接送。”青松村原支书肖贵昌回忆起往昔,感慨万千。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孩子们每天清晨天未亮便要起床,踏上这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求学之路。


“者则沟”不仅是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拦路虎”,也是村民赶集的必经之地,时刻威胁着过往行人的安全。


图片

肖贵昌参加工作后,每次到河边,只要遇上学生或老弱病残,都会主动帮助他们渡河。然而,即便如此小心,每年仍有人在渡河时不幸被河水吞噬,也有不少壮汉在驼人过程中摔伤手脚。这道“者则沟”,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横亘在孩子们的求学路上,也横亘在村民的生活之中。


图片

面对“者则沟”带来的重重困难,青松村人从未放弃改变现状的努力。1998年,肖贵昌找到原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黄光江,设法协调资金6万元。同时,青松7 - 13组和沿线外村村民不等额地集资5万余元,共筹集11万余元,修建者则沟大桥一座,取名富民桥(现立牌松林桥),还竖起了四轮碑,加建了两头保坎,为村民和学生的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从此,孩子们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渡河上学,他们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加平坦和宽广。


图片

“我们上学的时候已经修好桥了,但每天还是要早出晚归,走到青场中学上学。”刚大学毕业的吴凯说,冬天时印象特别清楚的是早上下大雪,雪特别厚,从家走到学校,下午五点半放学又从学校走回来,一般要走50分钟,虽然艰难,但也挺快乐的。


图片

目前,吴凯正在准备考研究生,他的二哥和堂姐都是博士。他笑着说:“我从小受哥哥姐姐的影响,同时父母从小就给我宣传读书的思想,不管做什么事,文化都能提高自身素质。父母的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图片

在青松村,像吴凯这样的学子不在少数。一代又一代的青松村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秉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努力拼搏。父母们重视教育,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明白读书的意义;孩子们也勤奋刻苦,不畏艰难,在求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截至目前,青松村共有3户博士、13户硕士和78户学士(学士112名,硕士16名,博士3名,共计131名全日制本科),是当地妥妥的学霸村。


图片

站在富民桥上,望着潺潺流淌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这条河,见证了青松村多少学子的苦难与挣扎,也见证了如今的繁荣与辉煌。它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多少学子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无限希望。



记者 | 廖槐花
编辑 | 孔雪松
编审 | 付   娟
终审 | 向昆鹏
监制 | 黎秀禹 
新闻热线 | 0857——834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