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7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这个毕业季,有这样一批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他们立足北京特质,将这座超大城市的发展转化为毕业设计的驱动力,把从课堂和书本里习得的理论与扎实的一线调研紧密结合,在政府和高校的助力下,同学们的灵感、创意在多个场景落地生根,以微观改造完善着城市功能,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一宏大命题写下了鲜活的青年应答。
北京地铁10号线纪家庙站D口一路向西,纪家庙双创产业园、花乡青旅科创园、10号线创意公园三大“青创”园区坐落沿途,城市更新让这片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旧厂房空间被重新定义。
纪家庙双创产业园一角(央广网发 园区供图)
顺着白色的老式砖房走进纪家庙双创产业园,在横穿园区的必经之路上,不久前刚刚落地“镜面长廊”。这处工业遗产中的“微更新”出自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21级本科生李政杰、宋怡霏的毕业设计《一镜含空》。李政杰解释,初来园区调研时他便发现,这条连雨伞都支不开的小巷总是人来人往,“如何让它走起来的感觉变好”,成了李政杰和搭档设计的抓手。
李政杰说:“因为它是一个很狭长的通道,线性特征比较明显,所以第一是扩展它的长线性优势,第二就是弥补它的不足,把它拓宽。由于空间上没有办法实际拓宽,所以我就想到用镜子这种反射方式,扩大视觉上的空间效果。”
“镜面长廊”的“前世今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改造后的长廊将先前的紧闭感一扫而空,还弥补了身旁没有照明、头顶没有遮挡的硬件不足,经历数次调整后恰到好处的镜面与灯带设计,搭配红色方钢等与园区风格高度适配的工业质感元素,构建了一处具有纵深感与未来感的艺术空间。
李政杰说:“通过这次改造,走进这里的时候,每天都会看到镜子里反射出不一样的自己。相较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筑的拆建,现在强调城市更新,把小空间进行二次装饰,把身边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变得更美好,让普通人每天都有新鲜感,让空间有价值起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方向。”
《一镜含空》设计简介(央广网发 记者韩雪莹 摄)
《一镜含空》设计者宋怡霏(前)、李政杰(后)(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更新的空间里看见更新的自己,纪家庙双创产业园负责人、TOPMAKER孵化平台创始人唐西京很欣赏同学们的创意,有了《一镜含空》这样的微更新项目,园区为创业青年和游客添了一份互动性。
唐西京说:“我们当初有一个slogan,‘科技你的生活,艺术你的工作’,就是要在一个有艺术氛围的园区里工作,用科技的手段升级传统生活模式。拿这处镜面长廊为例,之前做了好几版方案,我们在里面挑了目前这个版本,就是因为它兼具便利和视觉冲击力。园区是给创业者提供服务的空间,这么多人要在这工作、生活、学习,它一定要可实用,而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纯视觉设计。”
《一镜含空》实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并不是唐西京第一次和高校师生合作。如今,在纪家庙双创产业园里,那些为园区创业青年提供驻足小憩的空间、吸引游客合影留念的“打卡点”,很多都源自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参与纪家庙双创产业园的城市微更新项目后,他们跳出教材书本和一纸设计图,现场调研、与甲方沟通、绘制并反复修改方案、监理施工……完整经历了设计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李政杰的同门师姐、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2023级硕士研究生唐佳认为,真实的项目能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设计中艺术性与可行性的边界。
唐佳表示:“因为很多设计都会只停留在想法或者方案上,但是真正落地的时候,会考虑到比如选材、尺寸大小、造价等,这些都是后期慢慢调整的。其实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渴望实践的,在实践当中摸爬滚打,然后慢慢精进学习。”
唐佳设计的纪家庙双创产业园停车场一角(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唐佳明年毕业,她的毕业论文正是围绕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改造和功能升级展开。她的导师、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副教授赵航坦言,此前的专业教学中并没有城市更新的概念,这些年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走到必然要经历转型的这一步时,他发现,设计专业也在转向“回到生活”这一新命题。
赵航介绍:“过去大家对‘城市’这个概念的理解就是‘规划’,甚至没有人去理解它跟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年逐渐开始出现一个新词‘城市设计’,它就已经涉及了很多细枝末节,包括一个井盖、一个消防栓,都是可以经过设计和改造的,在专业领域我们称之为‘公共设施的艺术设计’,它本身是装点生活的,就算不放在园区,哪怕放在社区里,照样会成为‘明星打卡点’。其实最根本在于让学生理解‘你是在塑造和设计生活’,而且是为别人做,不是为自己做。如果他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甲方的评判甚至是认可,这足以胜过他上很多门课。”
“镜面长廊”部分设计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过程中,赵航观察到的学生们最大的进步,不仅仅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更是对于“设计生活”这一认知和感受的提升。赵航一直坚信,当下“城市更新”是一项大有可为的课题,需要给学生传达的是,做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甚至比做一座建筑、做一份规划的设计还要难。
赵航说:“‘城市更新’本身是一个特别广泛的概念,其实就是你对生活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样,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要跟大家一起快乐、一块感受,甚至把自己的体会拉着别人一起分享。孩子们上大学,学的是常识、知识、认识、见识,最后形成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他能理解‘生活是一个不可言喻的很美好的东西’,而且是要跟大家共享的,这个时候他的意识不同了,他做的设计确实也就不一样了。”
纪家庙双创产业园内,由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设计的微更新作品(央广网发 园区供图)
作为纪家庙双创产业园的负责人,唐西京一样有着通过城市微更新实践来推动社会公共治理的情怀。他乐于见到更多年轻人的优质创意,希望帮助更多高校学生“把毕业设计写在城市更新里”。
唐西京说:“孩子在大四的毕业设计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作品,而不是他毕业以后为了什么项目而做了一个什么设计。现在大三的学生明年大四,3月份时我们还可以邀请他们再来园区做一些小节点的设计,希望他们通过这种参与培养设计的自信心。日后有可能我们几个园区协同起来,大家一块努力,把自己的资源全部释放在整个‘青创村’。越来越多好的作品能够展露出来,不是传统的街景改造,而更多可能是有视觉冲击力、兼具实用性的艺术设计作品。”
纪家庙双创产业园中供青年创业者交流的共享空间(央广网发 园区供图)
纪家庙双创产业园所在的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地区正在打造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玉泉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程文彬介绍,北京10号线“青创村”在纪家庙村落地成长,需要多领域专业力量参与到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来。
程文彬表示:“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和提出的创意,既贴合实际又充满创新,为我们推进‘青创村’城市更新提供了重要思路。下一步我们将盘活闲置空间资源,优化街区环境,融入学生创意设计,打造公共社交空间,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组织,打造花园式文化创意街区。”
纪家庙双创产业园一角(央广网发 园区供图)
另一边,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也迎来新机遇。赵航透露,学院正与相关街道签署科研项目,届时将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街道的城市更新行动。
赵航说:“城市更新,也是在更新我们自己的生活,它不是简单的从旧换新,而是改变生活体验。如果大家都参与到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设计当中,北京到处都是这样的地方,就会变成一座非常具有亲和力的城市,这是我们的目标。学生也会体会到,今后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就是在这个领域里把城市装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