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不是避难所》连载10:读书是技术活吗?

暮春的北京,国子监街的古槐又抽出了新芽。清晨的阳光透过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老邱抱着一摞刚从潘家园淘来的旧书,鞋底蹭过那块斑驳的下马碑,"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的刻字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最近总爱往国子监跑,一来是喜欢这里的清静,二来是樊是常在这里的彝伦堂讲学。

推开棂星门的木门,吱呀一声响惊飞了檐角的麻雀。老邱看见樊是正坐在石桌旁,手里捧着一本线装的《传习录》,旁边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露出半本《商君书》的封面。林践和陈默已经到了,正围着石桌讨论着什么。

“老邱,你可算来了。” 林践抬起头,手腕上的褪色创业手环在阳光下闪了闪,“我们正商量着下周读书会的主题呢。”

老邱把书放在石桌上,喘了口气:“什么主题?还在琢磨商业化的事?”

陈默推了推眼镜,卡地亚手环与石桌上的太极图刻纹形成鲜明对比:“可不是嘛。上次你说想把传统经典和现代商业结合,我们都觉得是个好方向,可怎么结合呢?总不能干巴巴地讲《论语》里的管理智慧吧?”

樊是合上书,抬眼看向老邱:“老邱,我看你最近总在研究读书方法,有没有什么心得?”

老邱挠了挠头:“心得谈不上,就是觉得奇怪。我们办读书会,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开始想商业化,想赚钱,可后来发现,真正让我着迷的,是看到大家因为读书而发生的改变。”他顿了顿,想起上周在中关村创投沙龙上,那个因数据造假被当众质问的创业者,“你说,现在的人缺书读吗?不缺。缺时间吗?也不是。那他们缺什么?”

图片

林践敲了敲石桌:“缺方法。我见过太多人,买了一屋子书,到头来一本没看完。还有那些家长,自己不读书,却想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简直是天方夜谭。”

“对,就是缺方法。”老邱猛地一拍大腿,“我最近总在想阅读技术演变与读书方法的事,从甲骨文到电子书,从手抄本到AI阅读,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在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可核心的读书方法,好像一直没什么系统的梳理。”

正说着,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他怯生生地开口:“请问,这里是恒明读书会吗?我叫小李,刚听说这里有活动。”

老邱连忙起身:“是啊是啊,快坐。我叫老邱,这是樊是先生,这是林践和陈默。”

小李坐下后,目光落在石桌上的《传习录》上:“我一直想读书,可总是读不进去。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说里面有很多方法,可我看了一半,还是觉得不得要领。”他顿了顿,抬起头,眼里带着困惑,“我就想问,读书真的是一门技术活吗?怎么我学了那么多方法,还是读不好书呢?”

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老邱看着小李渴望的眼神,突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读书会存在的意义。他们一直纠结于商业化,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需求——那些想读书却不知道怎么读的人,那些想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家长,他们需要的不是花哨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

樊是微微一笑,开口道:“小李啊,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读书是不是技术活,要看你怎么理解 ' 技术 ' 二字。" 他指了指石桌上的《传习录》,“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读书也是一样。既有'知'的层面,也有' 行'的层面。”

老邱接过话头:“你看,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再到电子书,阅读的技术一直在变。但有一点没变,那就是读书的方法。以前的人怎么读书?朱熹说'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苏轼说'八面受敌法 ',这些都是方法。”

林践补充道:“现在的AI阅读、智能推荐,其实也是技术的一部分。但技术是为方法服务的。你用电子书也好,用纸质书也罢,核心是怎么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

图片

小李听得入了神,不住地点头:“那我该怎么开始呢?我买了很多书,每次翻开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老邱叹了口气:“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想的问题。我们办读书会,不能只停留在分享感悟的层面,得教给大家实实在在的方法。可方法太多了,怎么才能让它简单可行,又系统深入呢?”

陈默若有所思:“我觉得可以分步骤来。比如,第一步是选书,第二步是读书,第三步是做笔记,第四步是分享。每个步骤都有对应的方法。”

樊是摇了摇头:“分步骤是对的,但还不够。你看,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读《论语》和读《精益创业》,方法能一样吗?读小说和读学术著作,方法也不一样。”

林践突然一拍手:“有了!我们可以做一个读书方法的体系,就像金字塔一样。最底层是基础阅读,就是认字、理解句子;中间层是检视阅读,快速浏览,抓住重点;最高层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深入研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老邱眼前一亮:“这个好!就像樊是先生说的,阅读是大脑的重塑之旅。不同的阅读方法,锻炼的是大脑不同的能力。” 他想起一些资深书友分享,刚创业时,整天抱着《从0到 1》《精益创业》猛啃,却忽略了传统经典中的智慧,“你看我,以前只知道读西方商业书,结果走了很多弯路。后来听了樊是先生的话,开始读《论语》《传习录》,才发现老祖宗的智慧里,藏着商业的 ' 道'。”

小李听得眼睛发光:“那这个体系具体怎么建呢?有没有什么例子?”

樊是指了指老邱怀里的书:“就拿老邱刚淘来的这本《史记》来说吧。如果是基础阅读,你就只需要读懂文字意思;检视阅读的话,你可以先看看目录,了解一下全书结构;分析阅读呢,你就要研究司马迁的笔法,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写;主题阅读的话,你可以把《史记》和《汉书》《后汉书》放在一起,看看不同史书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有什么不同。”

老邱突然想起什么:“对了,还有阅读技术的演变。从活字印刷到电子书,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在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现在的 AI 阅读,能帮我们快速分析文本,推荐内容,这其实是在辅助我们的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但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还是得靠自己。”

林践点头表示赞同:“没错。就像苏格拉底担心的那样,技术可能会让我们依赖工具,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但反过来想,技术也能帮我们节省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做深入的阅读。”

小李皱起眉头:“可是,我还是觉得很难。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让我马上开始读书?”

图片

老邱笑了:“当然有。其实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的阅读动机。你为什么想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为了解决问题?比如你想创业,那就先读《精益创业》;你想了解人性,那就读《论语》。”

樊是补充道:“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读书也是一样,你读了一堆方法,却不去实践,等于没读。”

陈默若有所思:“我突然想到,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整理成一个课程,就叫'恒明读书法'。分初级、中级、高级,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阅读技巧和实践方法。”

老邱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一直想着商业化,这就是最好的商业化路径啊。不是卖书,而是卖方法,卖服务。”他越想越激动,“你看,现在有多少家长想让孩子读书,却不知道怎么引导;有多少职场人想通过读书提升自己,却不得其法。我们的目标客户,就是这些人。”

林践也兴奋起来:“对!我们可以先在读书会内部试点,然后通过线上课程推广。还可以结合AI技术,做一个智能读书助手,根据用户的阅读目标和习惯,推荐合适的书籍和阅读方法。”


小李听得热血沸腾:“我能加入吗?我想跟着你们一起学习读书方法,然后把它教给更多人。”

老邱笑着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当然可以。其实,这正是读书会的意义所在。我们不仅要自己读书,还要带动更多人读书。”

阳光透过古槐的枝叶,照在石桌上的《传习录》上,"知行合一" 四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老邱突然意识到,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商业变现路径,其实就藏在读书本身的价值里。不是为了赚钱而读书,而是为了读书而赚钱。当他们真正解决了人们 “如何读书”的问题,商业价值自然会随之而来。

“你们说,” 老邱突然开口,目光扫过石桌旁的每个人,“苏格拉底当年担心阅读会损害人的记忆和思维,可现在看来,阅读反而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那我们现在担心AI阅读会让人丧失专注力,是不是也多余呢?”

樊是微微一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新的担忧,但也会带来新的机遇。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技术和传统之间找到平衡。就像这棵元槐,历经千年,依然在春风中抽新芽。”

图片

一阵风吹过,古槐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他们的对话。老邱看着石桌上的书籍,《商君书》《传习录》《如何阅读一本书》,突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读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与自己、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先技术,后艺术;先物质世界的需求,后精神世界的需求,而他们的使命,就是帮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术,进而体悟到读书艺术,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好了,”老邱站起身,拍了拍手,“闲话少说,我们开始整理'恒明读书法'的大纲吧。小李,你就负责记录我们的讨论内容。林践,你想想怎么把 AI 技术融入进来。陈默,你负责市场调研,看看有多少人有读书方法的需求。樊是先生,您就给我们做顾问,把握大方向。”

众人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期待。阳光越来越烈,古槐的影子在石桌上缓缓移动。老邱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关于读书的技术与艺术,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只要怀着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敬畏,他们一定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读书的魅力。


就在这时,老邱的手机响了。是王红发来了消息:“老邱,听说你们在搞读书方法的课程?算我一个!我最近正为普能书店会员提出的孩子不爱读书发愁呢。”

老邱笑了笑,快速回复:“没问题!正好缺您这个书店老板代表,就等你来啦。”

放下手机,老邱看着石桌旁热烈讨论的众人,突然觉得,国子监街的这条青石板路,似乎通向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在那里,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技术;在那里,传统经典与现代商业不再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他们,恒明读书会的这群人,就是这条路上的开拓者。


连Wi-Fi都没有,怎么谈现代商业 连载9

《读书会不是避难所》连载8:传统经典看现代商业,牵强附会还是创新圆融 连载8

豪华读书午宴与900元的委屈 连载7

科创读书会启航:读书会当流量池的幻象,芯片也能承载人文温度? 连载6

别无死磕处,情怀喂读书 连载5

读书人踏不准直播的套路 连载4

普能书店与流动读书会 连载3

认知能当钱花吗? 连载2

不知所措的读书人 连载1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