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记者走进定陶区仿山镇黄粉虫养殖基地,一排排现代化养殖大棚整齐排列。在3号养殖棚内,养殖户王秀娟正忙着添加饲料。“这些小家伙现在可是我们的‘金宝贝’,每天要吃新鲜的麦麸和蔬菜。”她捧起一把蠕动的黄粉虫笑着说,“一亩地大小的养殖棚一年能为家里带来10万元的净收入。”
黄粉虫,又称“面包虫”,其蛋白质含量高达50%至60%,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与甲壳素,在食品、保健品、医药和饲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王秀娟算了一笔账:“一个棚月平均产6吨干虫,按当前市场价每吨2万元计算,加上虫粪(540元/吨)和虫壳(约2000元/吨)收入,去掉成本月收益约2万元,比传统种植高4倍以上。”
王秀娟是仿山镇黄粉虫养殖基地的养殖户之一。谈起这个基地,时间要拉回2024年。
2024年1月,省派第一书记张灿来到张秀雨村,对村子整体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张秀雨村人口较少,村民年龄普遍较大,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产业基础薄弱,几乎没有可支配收入。”张灿说。
同样,驻姜庄村和姜楼村的省派第一书记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村里的自留地几乎为零,产业发展需要土地,人力和资本也都欠缺,我们刚来的时候确实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展工作。”省派姜庄村第一书记王准说。如何破局?成了他们面临的难题。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经过对光伏、花卉、食用菌、精酿啤酒等12个产业的实地考察,最终选定黄粉虫养殖:其‘短平快’特点(养殖周期45天、亩产效益是玉米的20倍),尤其适合资源匮乏地区。”驻姜楼村省派第一书记王鹏表示,产业有了,接下来就是地的问题。
在三位省派第一书记的协同努力下,张秀雨村、姜庄村和姜楼村通过跨村联建政策和土地增补的方式,整合出50多亩基础土地,在姜楼村建起14个黄粉虫养殖大棚。目前,该基地年产出干虫1050吨、虫粪5300余吨,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在黄粉虫养殖基地南侧有一处烘干车间,负责人梁国正在进行黄粉虫烘干作业。“我们基地的所有黄粉虫都在这里进行烘干,然后统一销售。”梁国表示,经过烘干后的黄粉虫已达到食品级标准。目前,产品已出口韩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
“三个村联手发展黄粉虫产业,如何分红、管理费用怎么算、边界如何划分,难免有个磨合的过程。”张秀雨村村干部韩天明说,“我们三个村的负责人态度很明确,按合同约定的办。在磨合过程中,提升了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跨村联建’这种模式打破了行政壁垒,在仿山镇实现了‘1+1+1>3’的效果。姜楼村出地、张秀雨村出劳力、姜庄村协调政策,风险共担,合作共赢。如今,黄粉虫已成为仿山镇养殖户的‘金饭碗’。”梁国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将加快推进黄粉虫深加工和黄粉虫饲料的研发,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从源头上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菏泽日报记者 李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