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带,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也是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这里林海莽莽,绿意盎然,以87%的森林覆盖率和92%的林草覆盖率,为这片过渡地带披上灵动的绿绸。
密林深处,巡护员的足迹丈量着生态的变迁。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黄龙山国有林管理局圪台国有生态林场。41岁的孙卫钊已整装待发,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巡护。
作为陕西延安黄龙山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圪台保护站副站长,他的巡护包总是沉甸甸的——除了必备的干粮、刀具,还有用于记录珍稀物种的相机和一叠厚厚的护林防火宣传单。
“运气好时,能遇见褐马鸡、红腹锦鸡在林间漫步!”谈及巡山趣事,孙卫钊眼角漾起笑意。更让他欣慰的是这些年目睹的深刻变化:曾经刺耳的盗伐油锯声已彻底消失,红外相机捕捉到的褐马鸡、林麝等珍稀动物,以及野生杜鹃兰等濒危植物的影像愈发频繁;就连山沟里的老农,遇见不认识的野花,也会拍照向林业部门咨询。
褐马鸡
这份变化的背后,是黄龙县持之以恒的生态坚守。早在2012年,陕西省延安黄龙山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在此建立。经过十余年精心守护,保护区内褐马鸡的种群数量从1350只增长至2692只,实现翻倍。
此外,群众保护意识的显著提升,也为生态保护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孙卫钊清晰地记得,今年6月1日,一只迷路的狍子误入黄龙渔业休闲小镇鱼塘,村民发现后,第一时间联系护林员与野生动物保护站,在众人的合力救助下,使这个小生命得以安全重返山林。
监测数据无言,却勾勒出生物多样性日益繁盛的生动图景。
从首次邂逅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杜鹃兰,到目睹成群秃鹫翱翔天际,再到发现并命名钉菇目大型真菌新属新种……黄龙县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日益丰厚。
监测显示,全县现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4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同时,分布着各类野生植物767种,其中包括国家级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1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14种。珍稀物种数量持续攀升,生物多样性图谱不断刷新。
杜鹃兰
左图为红腹锦鸡 右图为翠鸟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黄龙县久久为功的系统施策。近年来,黄龙县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强化源头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构建人工绿地生态系统等综合措施,不断丰富县域生物种类。同时,积极开展“网盾行动”、“清风行动2025”等专项整治,联合多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繁衍生息环境。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野生动物救护与放归自然行动90余次,每一次救助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珍禽悠然栖居,奇花吐露芬芳,古树舒展新绿……如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生态画卷,正在黄龙大地上徐徐铺展,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审核:王斌锋
编辑:高亚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