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使其生效。该法案于7月3日下午在众议院以218票对214票表决通过。
本文共计:5052字 | 15分钟阅读
“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政府推动的综合性立法,旨在通过单一法案实现税制改革、医疗削减、移民执法和国防增强等多重目标。
法案计划在未来10年内减税约4万亿美元,并削减至少1.5万亿美元支出。
《大而美法案》是对2017年《减税和就业法案》的延续和升级。
法案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两减两加”:
减税收:在未来10年内减税4万亿美元。
减支出:医疗补助领域削减近万亿美元资金;收紧“补充营养援助计划”;取消或压缩拜登政府时期的“绿色补贴”。
加债务:联邦债务上限再提高5万亿美元。
加军费:增加军费和边境安全支出。
在能源领域,法案对清洁能源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具体包括:
1. 取消关键税收抵免政策
废除IRA中的生产税收抵免(PTC,45Y)和投资税收抵免(ITC,48E),这两项政策曾为风能、太阳能、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风能和太阳能项目需在2027年底前投入使用,否则将无法享受税收优惠。
储能项目的税收抵免延长至2036年,但必须满足严格的本土采购要求,否则将失去资格。
2. 严格的外国实体限制(FEOC)
储能项目若涉及“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如中国企业,将无法享受税收抵免。
项目股权、债务或技术协议若触及法案设定的阈值(如单一指定外国实体持股≥25%),将无法获得IRA税收抵免。
供应链审查升级,电池厂商需证明锂、钴等关键矿物加工环节未被“受控外国实体”支配,否则可能丧失30% ITC资格。
3. 终止多项清洁能源补贴
取消户用光伏的30%税收抵免,终止对独立储能设备的支持。
终止对新旧电动汽车、安装家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以及绝缘或节能加热和冷却系统的税收抵免。
自2025年9月30日起,全面终止消费者购买/租赁新电动汽车的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二手电动汽车的4000美元补贴,以及商用车的4万美元购置补贴。
增设“每年250美元高速公路使用费”,为燃油车的3倍以上。
4. 支持传统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
解除海上钻探限制,扩大石油、天然气开采,目标十年内原油日产量增加300万桶。
新增10亿美元拨款,明确用于电网可靠性建设、发电设施配套储能、输电基础设施升级,重点支持长时储能技术示范项目、极端气候应对能力建设、偏远地区微电网储能系统。
《大而美法案》将对美国新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清洁能源投资的减少、电力需求的上升、以及用户侧扶持的终止都将导致美国能源市场的重大调整。
1. 清洁能源投资放缓与建设周期延长
(1) 投资减少与项目延误
随着《大而美法案》的实施,美国的清洁能源投资面临大幅减少。法案通过取消对清洁能源的税收激励措施,特别是对风能、太阳能以及储能项目的生产税收抵免(PTC)和投资税收抵免(ITC)的取消,使得未来美国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吸引力下降。
根据普林斯顿大学ZERO实验室的分析,法案将导致美国未来10年内清洁能源领域投资减少约5000亿美元,其中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减少140GW,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减少160GW。
法案对项目建设的时间限制也加剧了这些影响。特别是对于风电和太阳能项目,必须在2027年底前投产,或最迟2026年7月4日前开工,否则将无法享受税收优惠。
这一要求对于那些需要较长建设周期的项目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许多项目由于电网并网审批、工程施工等复杂因素,可能无法按时完成,导致失去税收支持,从而推高项目成本并增加不确定性。
(2) 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受到制约
由于资金减少和激励政策的撤回,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尤其是对于储能等技术的发展,缺乏税收支持可能延缓创新步伐。
储能技术在电力供应不稳定时的应用至关重要,若相关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停滞,将严重影响美国新能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电力需求上升与电价上涨
(1) 电力需求增加
与此同时,尽管美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受到政策打压,但电力需求依然在增加,特别是在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的推动下。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美国电力消费将在2023至2035年间增长25%,到2050年将增长约60%,其中数据中心成为主要的变量。
像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已经在未来几年内计划投资数百亿美元来建设新的数据中心,这将大幅增加电力需求。
但是,由于《大而美法案》导致的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减少,美国在应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时,可能面临能源供应的瓶颈,从而推高电力成本。
(2) 电价上涨
根据Rhodium Group的研究,到2029年,怀俄明州、伊利诺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受影响严重的地区,电价可能会上涨24%-30%。
全美范围内,家庭电价将平均上涨7.3%,企业电价将上涨10.6%。
这意味着美国家庭和企业将面临更高的能源支出,尤其是在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高消费地区,电价的上涨可能会加剧经济压力。
3. 用户侧扶持终止与户用光储受重创
(1) 户用光伏和储能项目受损
法案计划在2025年12月31日后彻底取消户用光伏和储能项目的税收抵免。这一政策曾为美国家庭安装光伏和储能设备提供了重要支持,激励了大量家庭参与到清洁能源转型中来。
根据能源创新与韦尔斯利学院的分析,2023年约120万美国家庭因该政策受益,户用光伏装机容量已占全美光伏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随着法案的实施,初始安装成本将上升近三分之一,失去每年1250美元的电费节省空间,导致户用光伏和储能项目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预计到2028年,户储新增装机将下降超过40%,数十万个相关工作岗位将流失。
(2) 电网负担加重
户用光伏和储能项目的终止,意味着美国家庭将更加依赖于传统电网供电,增加了电网的负荷。
在极端天气、灾害和断电时,电网的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增加了电力系统的风险。电网的负担加重同时也使得美国在能源安全方面的脆弱性加大,尤其是在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时。
4. 制造业复兴进程受阻
(1) 风电和太阳能产业链的政策冲击
法案的通过将对美国制造业的复兴计划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风电和太阳能产业链上,许多关键组件的生产将受到政策变化的负面影响。
风电组件的税收抵免将在2027年后终止,这意味着风电供应链的长期投资逻辑遭遇政策断崖。
法案要求风电和太阳能项目需缴纳年度租金,并在2027年底前完成投产,使得企业在长期布局中的不确定性增加。
(2) 关键矿物激励措施的逐步取消
法案还计划逐步取消对关键矿物(如锂、钴等)开发的支持措施,尤其是在钢铁生产中使用的冶金煤也被列入关键矿物清单,享受抵免直至2029年。
此举将对未来新能源产业的供应链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美国自身无法快速提升矿产资源的开采能力,这将迫使美国新能源项目更多依赖进口,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大而美法案》对全球新能源格局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美国本土的产业调整。该法案不仅加剧了美国能源政策的变化,还可能重新塑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和技术发展方向。
1. 美国清洁能源市场萎缩
(1) 美国市场的急剧萎缩
《大而美法案》废除了《通胀削减法案》中为清洁能源提供的多项关键税收激励措施,尤其是对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和储能项目的支持大幅减少。
随着这些税收优惠的取消,美国的清洁能源项目建设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上升。
随着美国新能源产业萎缩,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投资和资源配置将受到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资金流动将被严重制约。
(2) 清洁能源就业市场的压缩
随着美国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减少,相关行业的就业市场也将受到冲击。
Energy Innovation预测,到2030年,美国因政策变化导致的失业人数可能达到76万人。
这些失业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制造和电动汽车产业链等领域,给全球能源转型带来负面信号。
随着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缩减,全球市场也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2. 全球新能源投资的转移
(1) 投资流向东南亚、中东等替代市场
由于美国清洁能源政策的不确定性,大量原本计划进入美国市场的清洁能源投资将不得不寻求其他更具政策稳定性的地区。
预计东南亚和中东等新能源市场将成为新的投资重点。这些地区的能源转型进程较快,并且拥有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对象。
例如,印度和越南等国已经开始大力投资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并且通过国家补贴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也在通过建设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如沙特阿拉伯的NEOM项目,推动区域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迅速增长,可能分流美国的新能源投资,进一步加剧全球能源转型的不平衡。
(2) 法案可能引发的政策效仿
由于《大而美法案》取消了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并强化了对传统能源的支持,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会效仿美国的做法,重新评估自己的能源政策。
例如,欧盟正在制定类似的政策框架,如《净零工业法案》,并可能借鉴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调整经验。
这种政策效仿将加剧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不确定性,并可能对全球能源投资的流向产生深远影响。
3. 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的重构
(1) 全球供应链的震荡
《大而美法案》中的“外国敏感实体”(FEOC)条款要求美国新能源项目中排除中国等敏感国家的企业,尤其是中国的电池、光伏和储能设备生产商。这一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参与和出口,迫使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发生重构。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和光伏组件生产国,近年来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法案的实施使得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减少,但也可能导致中国企业重新思考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
对于中国的储能电池生产商和光伏制造商,这一政策意味着它们可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其他市场,特别是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
与此同时,欧洲和东南亚的制造商可能迎来新的竞争机会,抢占美国市场的份额。
(2) 产业链的去中国化与本土化趋势
随着法案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加强,去中国化的趋势将加速,尤其是在电池和储能系统等领域。美国将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支持,鼓励国内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布局其他国际市场,并推动本土化生产以绕开美国的政策壁垒。全球储能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将变得更加分散和多元化。
4. 全球低碳转型的进程受阻
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新能源政策的转变可能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领导作用受到削弱。
根据IEA的预测,全球新能源投资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因美国政策的变化而减缓,从而影响全球碳减排进程。
随着美国逐步放弃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全球低碳转型的步伐可能受到阻碍,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储能和风电等领域。
随着美国政策的收缩,全球绿色转型的进程可能会变得更加不平衡。
一些拥有更加宽松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而美国的退出可能导致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大而美法案》的通过不仅影响美国国内的新能源产业,也给中国相关企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 出口受限与供应链调整
(1) 美国市场的出口受限
《大而美法案》中的“外国敏感实体”(FEOC)条款,明确规定了禁止涉及中国等“敏感国家”企业参与美国新能源项目。
根据该条款,中国制造的光伏组件、电池、电动汽车等产品将面临美国市场的限制,特别是如果这些项目使用了来自中国的零部件或材料,那么这些项目将无法享受政府的税收抵免和补贴。
中国的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等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美国市场的严格限制将迫使这些公司在美国市场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美国的新能源项目如果涉及中国供应链,项目开发商可能需要更换供应商或寻求本土化生产,以符合美国的政策要求,这将大幅增加成本并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
隆基、晶科、天合光能等中国光伏企业,作为全球主要光伏组件供应商,也面临类似的挑战。
美国市场的限制将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失去美国市场份额,特别是对于光伏组件的出口,这将迫使这些企业加大在其他国际市场的布局,如欧洲、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
(2) 高成本与供应链重构
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限制将间接推高成本。
随着美国实施“去中国化”的供应链策略,开发商和生产商将不得不寻求其他替代供应商,例如来自欧洲、东南亚的企业,这可能会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同时增加了企业的物流和生产周期。
中国企业在面对美国市场的政策壁垒时,可以通过供应链的本土化或转向“友岸”供应商来规避政策风险。
但这种供应链转移将带来额外的成本,并且在短期内可能影响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2. 全球市场机会与挑战并存
(1) 出海扩张加速
美国市场的限制,虽然对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出口造成压力,却同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转向其他国际市场的机会。中国电池、电动汽车、储能等产业在欧洲、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逐渐获得了更广泛的市场空间。
随着欧洲绿色转型加速,特别是欧盟推出的《净零工业法案》,欧洲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重要市场。中国企业将能够在欧盟政策的支持下,扩大电池、电动汽车及光伏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随着东南亚国家积极推动能源转型,特别是印度、越南和泰国等国家的光伏和储能项目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例如,中国的隆基、晶科等光伏企业已经在东南亚和印度等市场设立了生产基地,并通过合作或并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中东地区的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等国正在积极推动新能源项目。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本地化生产或与当地企业合作,加速进入这些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2) 产业链多元化与全球布局
中国新能源企业在面临美国政策收紧的情况下,将不得不加快全球布局,尤其是在技术上寻求更多的自主创新与产业链本地化。
中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跨国并购、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化布局,以便减少对特定市场的依赖,并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随着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政策收紧,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盟,可能会效仿美国的做法,采取更加严格的供应链审查措施。
企业需要关注各国政策变化,灵活调整战略布局,并确保其产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