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个县衙大院内,拥有完整的大堂,二堂,三堂配置,它就是位于山西运城临猗县的,临晋县衙。其中的县衙大堂,是一座拥有700年历史的元代建筑,在县衙内诸多的看点中,它称得起是重点中的重点。
在之前的旅途中,我们重点逛了监狱和六房区域。
现在,我们来看这座元代县衙大堂,这是我们本次的核心看点。此殿面阔五间,屋顶为单檐悬山顶,而且你发现没有,它这个檐柱特别粗壮,比内部的金柱要粗多了。
仔细看中间的两根柱子,外侧都是带棱角的,这个叫做抱柱造,相传是元成宗铁穆耳的皇叔,在临晋当知县的时候,从这立了两棵蟠龙柱。
后一任知县不敢用这样的柱子,不然会被人视为要造反。干脆就用一圈方木,把柱子给包成这样了。
而檐柱上的檐额,也是用一整根木头做的,这是典型的元代做法。综合到一起,就显得建筑特别恢弘大气。县衙的正面,挂着一块大堂的斗匾,这是一块新匾,老照片里并未出现过这块匾。
而大堂斗匾背后的这朵铺作,则用了大量的斜拱,其耍头上雕刻了云纹,造型也是舒展中不失精致。
如果觉得这个看不清楚,就到建筑后面看,后面有一朵同款铺作。它下方的弧线形木头,则是琴面假昂,主要起到一个装饰作用。
走进大堂内部,我们看到这座建筑,是进深六椽,其中最长的那根六椽栿,在梁架中被藏得比较深。大堂的正中央,是明镜高悬牌匾,下方复原的,则是审案子的现场。
上方是两个并坐的官员,分别为蒙古人达鲁花赤,以及汉人县尹,两人共同问事理政。而殿内两侧,则是历朝历代清官的介绍,这就是古建筑景区的标配,也就是廉政展。
现在我们从大堂后门出去,就来到了退思堂,取“退而思过”之意。它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堂,这是衙门官吏的议事厅。
建筑的始建年代不详,目前仅存民国时期的修缮记录,梁架风格是一眼明清,砖瓦暂时断代为2010年,因为我找到2010年的修缮招标文件了。反正建筑不以砖瓦断代,新点就新点吧。
现在我们走进退思堂,发现内部,是临晋历代县官的精选介绍。其中有声光电的高光介绍,也有普通的文字介绍。在声光电的海报后面,则是一块写着清正廉明的牌匾。
退思堂东侧的一排房屋里,有一个主题展,其中提到了明清的官制,以及临晋县历代县官的介绍,还有县令的工资。
其中特别提到,雍正年间加了养廉银。因为当时的官员工资低,如果不额外给钱,官员要么就得贪钱,要么就得找国库借钱,这就比较容易起纠纷了。
县官的职责不只是审案,还得管农桑、钱粮、赈灾和教育。那一个人干不来,得有一套班底,其中包括知县之下的县丞和书记,他们的官职品级要低一些。而下边六房的吏,甚至连工资都没有,谋生怕是都成问题。
退思堂西侧的一排房屋里,除了介绍了一些临晋籍官员之外。还介绍了古代的官服,其中对清朝的介绍最详细,文官袍服上织的是禽,武将袍服上绣的是兽。穿上这身袍服,个个都是衣冠禽兽。
一开始这个词是褒义词,后来被海量个例弄成贬义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