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中最美的秋天,磅礴大气壮美无比,读完之后令人神往

自古文人多悲秋,能够在萧瑟凄凉的秋季中发出豪言壮志、保持乐观积极态度的文人墨客,可谓凤毛麟角,而诗人毛泽东则可算一个。

在《沁园春·长沙》中,毛主席跳出了哀婉、消极的文人悲秋基调,以积极向上的笔调,表达了对秋的赞许和喜爱,充分彰显了其豪迈洒脱的艺术境界。


图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秋,毛主席途经长沙,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有感于湘江壮美的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心中激情澎湃,挥笔写就了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看似是在写景,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澎湃、昂扬的战斗激情,展现出其博大的胸襟,以及对革命理想不懈的追求。


这首词的亮点有很多,下面我们会从意向和用词两个角度来赏析一下。


图片


一、意象丰富


词人在创作古诗词时一般会运用大量的意象,营造独特的氛围,以便更好地表达情感。《沁园春·长沙》中就有非常丰富的意象。为了更加充分地表达心中的情感,词人在词作中运用了多种意象。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作者立于橘子洲头,放眼远望,只见群山起伏,重峦叠嶂,湘江横亘于天地之间,尽显大好河山的苍茫与壮阔。此情此景,令作者心中顿时豁然开朗。

“山”“林”“江”等原本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的景物,作者将其纳入词中,使其成为独特的意象,展现了万山之美、层林之美、湘江之美、天地之阔。

此外,作者写山、林、船,并非只写一座山、一片林、一只船,而是写“万山”“层林”“百舸”,尽显其多。

又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一飞冲天,鱼潜游于水底,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足见作者的襟怀与眼界远非俗人所能及。


毛主席是一代词人,更是开国领袖。对于天地万物,他自然有着独特的看法与见解。他的眼中有天地、有山川、有河流;他运笔如巨椽,将广袤的天地纳于胸中。词中丰富的意象不仅营造了独特的氛围,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气势。


图片


二、用词精妙


在字词的选用方面,该词也有独到之处,可以说是达到了言简义丰、一字千金的艺术境界。

“独立寒秋”,一个“独”字既显示了秋的萧瑟,又彰显了作者不拘泥于世俗的高尚品格。

放眼天下,芸芸众生,但“我”就是“我”,纵然会一时遇到挫折,但绝不会屈服,从始至终,“我”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万山红遍”,一个“红”字既是在形容山林的颜色,又是在形容秋意之深。

只有在深秋时节,我们才能看到这般壮美的景色,“红”字不仅是对绚烂秋景的形容,而且是词人内心深处复杂情感的写照——他思及自身,思及天下局势,心中难免忧虑重重,但无论遭遇什么挫折,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

词人的这种情感,也使得“红”字具有了不一样的意味——“红”的不单是万山,还有作者的满腔激情和一颗斗志昂扬的心。


图片


“漫江碧透”,一个“碧”字,既写出了江水之澄澈,也写尽了秋意之深浓,正因为是在深秋时节,江水才会这般的澄净,清澈得能倒映出天地之间的一切,一“红”一“碧”,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万物霜天竞自由”,一个“霜”字让人自然想起“白霜”。红的山、碧的水、白的天,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湘江秋景图。

“鹰击长空”,鹰原本是在空中展翅飞翔的,但词人并未用“飞”字,而是用了“击”。“击”一字更有力量,让人能联想到鹰如利剑一般刺破万里苍穹的气势。“鱼翔浅底”,词人不用“游”而用“翔”,尽显游鱼的自由。


图片


这首词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词人对词语的独到运用。不同的形容词、动词,明显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呈现出了湘江秋景独特的美,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心中对这片锦绣江山的热爱之情。


毛主席笔下的钱塘江大潮,景象壮阔气势恢宏,让人热血沸腾!


毛主席笔下三首纯粹的山水诗,清新自然,闲适飘逸,读来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