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蔡正元博士最近和大陆学者沈逸隔空“交锋”。起因是后者在美国华裔主持人史东先生的《八方论坛》节目中提到,避免两岸同室操戈,避免非和平方式统一,这种道义性的共识在两岸是长期存在的。沈逸对蔡正元过往点评“和统”的方式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如果善良都被嘲,动手又被骂,好人难做。他更以澳门为例,认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最好选择,呼吁岛内民众认清形势,不要被以民进党为首的少数人绑架。蔡正元则表示,批评他的人对台湾的历史与政治现实缺乏了解。
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互斥,也没有什么可比性。台湾长期存在攻击、诋毁“和平统一”的声音是事实,但蔡正元指出的是相关政策在岛内面临的挑战。他的表达方式或许听来刺耳,但与岛内一些人为了否定一中进行揶揄嘲讽,在性质上存在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
沈逸教授愿意宣传祖国对台大政方针,希望台湾民众与大陆相向而行,立意良善。但如何超越400年来,台湾的政治归属取决于制海权归属澄清的历史规律,发展出军事途径之外,历史中从没有提供的第二条路径,更有待沈教授这样的学者,对积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不断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在展现道德勇气之外,提出不脱离实际、更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八方论坛》节目中,沈逸教授提到,台湾同胞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自己朝着正确方向走,让两岸力量对比的真实的信息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不要拿绿媒洗脑的东西认为一定可以赢。
事实上,这二三十年来,两岸交流融合也是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早就证明,民进党没有比他们当年要打倒的对象更有道德,更有治理能力,甚至远远不及。虽然居住正义、贫富差距等社会议题,会触发岛内一部分人的反思。然而,当冷战与内战的思想和价值内化到朝野肌理的深部而展开,这样的反思不足以突破岛内既有的意识形态格局。面对根深蒂固的“反g”意识在解严后不仅没有被彻底清理反而愈发强化,如何实现台湾民众自发觉醒,让大陆持续推动交流融合的善意不被恶意扭曲,挑战依然艰巨。
前不久,蔡正元曾在节目中提到,1943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征求1000个志愿兵,当年有70万人报名。他指出,民进党正是在这一波台籍日本兵文化中浮上来的政治势力,这是台湾没有历经去“殖民化”的结果。他指出,民进党已经从操弄“国与国”到把两岸关系扭曲为“民族与民族”之争,要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而他们的定义的台湾人,就是延续台籍日本兵的说法。
显然,以上现象不会因为避免同室操戈的道义而自动消解。正相反,某些岛内人士还可能因为被划归为同胞,让保有殖民地记忆的他们自认优越感丧失,引发更严重的认同危机。如何导正这类根深蒂固的面对殖民者自卑,面对同胞自大的扭曲心理,也是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在诉求血缘、文化认同之外需要克服的又一挑战。
如果蔡正元只是一个揶揄嘲讽者,他不可能有如此直面历史,直面现实的深刻思考,若对以上现象视而不见,只纠结相关论者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而忽视背后传递的两岸深意,那才是在逃避问题。如果这场网络“交锋”,能唤起更多人实事求是的勇气,促使他们更加深刻理解当前的台海局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