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考砸了。”
朋友正在厨房切水果,听到这句话,愣了一下。
往常,每当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会有些失落,也忍不住责备:“叫你多复习,你就是不听。”
可那一刻,看着孩子有些害怕、内疚的表情,她忽然有点心疼。
她放下水果,走过去,蹲下身,和儿子视线平齐,轻轻拥住了他。
“嗯,妈妈知道了。”
“妈妈只是想知道,这次考试,你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你觉得自己哪里没搞懂?”
儿子愣住了,眼睛有些湿润。
“我……我数学最后几个大题没看懂。”
朋友笑着点点头:“你还记得那几个题型吗?我们一起看看吧。考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哪里要加强,是不是?”
儿子连忙点头。
这件小事,被朋友写在朋友圈发了出来。
她写道:“事情已经发生了,与其责备,不如和他站在一起,共同打败问题。”
“妈妈,我考砸了”,她的回答,被无数人点赞,赢得无数掌声。
一:我们都曾“只看分数”
“成绩”这个词,几乎牵动着无数中国家庭的神经。
不管你有没有“鸡娃”,但每到考试季,你也忍不住会焦虑。
“考得怎么样?”
“考了多少分?”
“有没有进步?”
这些问题,像魔咒一样,萦绕在每一个孩子和家长的心头。
我身边一位宝妈,也曾是“分数至上”的典型代表。
女儿一上小学,她就像换了个人,天天紧盯成绩。
有一次,女儿语文考了85分。小慧看着卷子上的“扣分点”,忍不住数落女儿:
“这么简单的题都错了?”
女儿嘴上不吭声,回到房间却把门反锁,默默流泪。
宝妈后来告诉我:“那一刻,我很自责。为什么我只看见了分数,却没看见孩子的努力和委屈?”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隧道视野”。
说的是,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中,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线,而看不到广阔的视野。
而当我们过分关注孩子成绩时,就很容易忽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孩子的情绪、成长、他的其他很多优点,甚至我们的亲子关系。
我们总说爱孩子,但太关注成绩,就会变成“我们只爱考得好的孩子”。
这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我们的关系,都会造成伤害。
二:孩子“考砸”时,内心发生了什么?
“埃里克森八阶段”提出,孩子在儿童时期(6-12岁),需要度过的一个危机,是“勤奋对自卑”的危机。
如果孩子在学业上,能有所成就,他就会获得勤奋感,充满自信。
而如果他成绩很差,觉得自己一直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感。
孩子进入小学后,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习。
而第一名,却只有一个。
如果孩子每次失败,都遭遇批评、羞辱,他会渐渐认为“我是个没用的人”。
并且,总是被否定、批评,孩子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觉得怎么努力都没用。
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主动性,没有学习的动力,甚至讨厌学习、害怕失败。
但如果,孩子在学习中,能感受到成就感,不会一没考好就挨骂,他慢慢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对学习甚至对自己充满自信。
三:考砸了,我们如何接住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考砸了,他能顺利度过这次“危机”,那他就能培养出抗挫能力,拥有自信。
我们要如何帮孩子顺利度过呢?
①第一时间,先接住情绪、再分析
当孩子鼓起勇气说“妈妈,我考砸了”,其实,他已经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自责。
这时,最重要的不是马上问“考了几分”,而是先关注孩子的情绪。
我们可以这样回应孩子:
“妈妈知道,你很努力,没考好是不是有点失落?”
“你愿意和妈妈说说,考试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用共情的话语,让孩子知道,失败不是洪水猛兽,家,永远是他的避风港。
②避免“情绪反应式批评”
很多父母听到孩子“考砸了”,会本能地批评:“你怎么又……?”
这样,只会让孩子防御、逃避,不愿意沟通。
我们学会“暂停”,先控制自己的情绪。
比如在心里默念:“我知道我有些焦虑,但我需要平静下来,去接纳孩子的情绪。”
③让孩子看到“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孩子将来能不能成功,是他努力、坚持、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而不是此刻的一个分数。
所以,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妈妈更在意的,是你有没有认真准备。”
“你觉得是哪里没考好?需要妈妈帮忙吗?”
“只要你愿意学习,每一次失败都是进步的机会。”
我们可以传递给孩子,每一次失败,我们要看到过程,而不是纠结那个结果。
④共同反思,而不是“单方面审判”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这次考试:
“你觉得哪道题最难?”
“下一次,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哪些内容?”
“妈妈小时候也经常考砸,你想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不是只被动接受批评,他就会生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容易被一次困难难倒。
其实,我们自己也清楚,即便孩子考得再差,我们也不可能不爱他。
但孩子却往往不知道。
所以,我们要传递给孩子的是:“无论你考得好不好,妈妈都爱你。”
毕竟,分数只是一时,爱和勇气,才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