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先在下方参与投票。
目前读者投票数据显示:
截止6月29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2.45%,终值为2.78%;
截止7月6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初值为2.53%;
预计本周的终值数据仍然会在3%以内。
但从读者投票数据看,当前整体是处于一个低位平台期。
再看其他各方数据。
中疾控的周报,现在已经稳定更新。
7月3日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数据显示。
截止6月29日的第26周新冠阳性率是14%,环比下降2%;
处于持续回落的态势,但仍然处于腰部位置,还没有完全过峰。
香港第26周数据显示,7天新增感染人数是264人,比起上周的250人,有小幅上升,整体跟读者投票数据趋势完全一致。
纵观过去两年多的低谷期水平,以投票数值为参考,低于3%可以视为低谷期。
但低谷期里也有高低之分。
比方说,2023年3月,属于绝对低谷期,因为全国刚集中感染一波,所以在2023年3月,7天新增感染比例是只有0.3%;
当时是几乎真的感受不到新冠疫情的存在。
在那之后,过去两年的新冠疫情,低谷期总体就是在2%-3%里震荡。
其中最低值是出现在2025年2月23日,7天新增感染比例只有1.13%,也就是这波疫情起涨之前。
所以,7天新增感染比例,低于2%可以视为低谷期的谷底。
2%-3%属于正常低谷期平台期,3%属于谷口位置。
当前疫情处在一个低位平台期,这个低位是相对高峰期来说,具体到低谷期里,这个平台期又是在低谷期里的相对较高水平,还没有到低于2%的谷底水平。
但总体来说,目前感染概率是肯定比高峰期低很多,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合理调整防护力度。
就我个人过去这半年防护来说,我从今年4月开始,就经常要往医院跑。
4月份是陪我岳父看脑梗和康复。
6月份则是陪我爸去医院预防脑梗,住院了几天。
我在医院这样高风险的地方进进出出,基本也就是做了基础个人防护,也就是严格戴好N95口罩,全程不脱,勤洗手,也没有其他防护,基本也是能防得住。
N95口罩仍然还是防范新冠病毒,性价比最高,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像我在医院做陪护的时候,一待四五个小时,是完全不摘N95口罩,水都不喝。
之前高铁的时候,一坐7个小时,我也是全程不摘口罩,不喝水。
当然,这个也是因人而异,我属于戴N95口罩能戴得住的,像我老婆就是戴N95口罩戴不住的。
另外,戴N95口罩过程规不规范,摘口罩的动作规不规范,戴的N95口罩气密性如何,都会很大程度影响防护效果。
像之前我在高峰期,要求我妈出门要戴口罩,她就属于完全应付我的类型,比如摘口罩的时候,力度很大,随便甩。
在我看不到的时候,经常就把口罩摘一半,鼻子露出来,只包住了嘴巴。
我就跟她说,让你在高峰期戴口罩,不是为了应付我,不是为了戴个形式,是为了保护你自己健康。
不规范戴口罩,戴了跟没戴差不多,这种形式主义没有意义。
但我跟我妈嘴巴子都说破了,她也是经常听不进去,我也没办法,还能怎么办。
本来新冠病毒对他们这样上了60岁的老年人来说,伤害更大,但偏偏他们反而更撅,更不听人劝,这也跟当前社会面整体无视新冠病毒危害的氛围有关。
一说就是“都没人戴口罩了,就你戴,有什么?”
“专家都没人说新冠了,就你说,就你懂? ”
其实我一个月前陪我大姑去医院看肠胃炎的时候,当时看的主任医师一上来就说,最近很多人腹泻,是因为呼吸道感染。
我当时就直接问,是不是感染新冠,因为当时属于刚开始过峰的状态,还在峰值上。
这个主任医生,倒是直接说,对,他们科室现在住院的有很多就是正在阳的,还说这波新冠很多症状就是腹泻,不发烧。
我当时还专门要求给我大姑开个新冠核酸检测,这个医生也是直接就开了,还好没阳。
不像南京那家医院那样,对新冠讳疾忌医,谈新冠色变,要求检测个新冠,都直接说“我们医院不说新冠了,不检测新冠”,
所以,是不是对新冠当鸵鸟,不同医院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