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与技术路径双重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了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在法律智能系统中的发展及其局限,提出了法律推理与法律解析的融合路径。
原文 :融合探索智慧司法的未来路径
图片 | 网络
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司法,成为推动我国司法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智慧司法不仅提升了司法运行的智能化水平,而且推动了司法理念与实践的深刻变革,引发司法逻辑及体制机制的适应性转型。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黑箱性”问题,仍对司法公正与透明性构成了挑战。因此,如何推动司法人工智能的技术方法与司法逻辑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智慧司法建设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浙江大学魏斌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智慧司法中法律推理与法律解析的融合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1CFX006)已于近期结项,并被评定为优秀等级。该课题紧扣法律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司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从理论与技术路径双重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了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在法律智能系统中的发展及其局限,提出了法律推理与法律解析的融合路径,为构建可解释的司法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该课题深入探讨了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两种法律人工智能路径:符号主义以法律规则为核心,具有推理过程清晰、可追溯的优势,但其在知识表达与获取方面存在瓶颈;连接主义则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处理大规模法律文本,在判决预测等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但其决策过程缺乏可解释性。针对这两种路径的局限,研究团队提出了“神经-符号融合”的创新思路:一方面,通过非形式逻辑理论的引入,提升法律论证的表达能力,弥补传统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与复杂法律语境中的局限;另一方面,构建融合逻辑推理与神经网络的“神经-符号”框架,在提高预测准确性的同时,增强系统的可解释性。
此外,该成果特别强调“法律论证理论”在提升司法人工智能可解释性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构建基于法律论证程序理论的模型与“最佳解释”推论机制,成果提出了一套程序化、可审查、具备透明性的司法人工智能解释体系。
研究团队在法律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及其在智慧司法中的融合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成果通过突破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之间的技术壁垒,构建了可解释且具备迁移能力的法律智能系统框架,不仅丰富了法律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式,还回应了当前智慧司法建设中对透明性、公正性与高效性的迫切需求。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8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期责编:潘 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