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初,北京闷热难耐。而在国家会议中心,一场关于 “AI应用产业落地”为主题的论坛人头攒动,近千人挤在会议厅里从下午一点,一直聚精会神的参与到晚上七点。
这场论坛是“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朝阳政府承办,人工智能大咖云集。而讨论的内容可能将决定未来几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01 产业大咖齐讨论:人工智能到了 “产业应用落地时刻”
自2022年ChatGPT发布,以“大语言模型”(Transformer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掀起创新浪潮,经过3年的发展探索,广泛的应用场景正在延展到千行百业。
在这场论坛上,产业大咖们的共识愈发清晰:人工智能已迎来 “应用落地爆发时刻”。
量子连线注:AI革命正在进入产业落地应用时代,也越来越考验创业者对商业本身的洞察能力。量子连线将会持续报道AI产业应用案例,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首先、是技术拐点已到。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安筱鹏则提出“智能体经济崛起” ,他指出特别是 AI 原生企业正加速发展。
例如,美国AI原生编程应用Cursor 仅用两年实现年化收入超 5 亿美元,AI原生的问答搜索工具Perplexity 市值半年翻 27 倍。这背后,是大模型推动的生产力变革,同时云、算力等AI基础设施越来越高效、便宜,企业可以创造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智能体(Agent)去尝试不同的应用场景。
百度副总裁阮瑜分享,大模型使用成本较去年下降近 60 倍,企业 AI 应用比例两年间提升 20%,多智能体协作、多模态交互等技术突破,让数字员工、工业质检等场景从概念走向现实。百度数字员工上线 15 天便带动官网访问量增长 70%,线索量翻倍;在交通领域,智能体协助下的危险事件识别准确率超 95%,处置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
快手科技副总裁张迪展示的可灵 AI 更印证了应用落地的广度:这款视觉大模型已覆盖影视创作、游戏开发、文旅宣传等领域,全球用户超 2200 万,仅用一年便实现 1 亿美元收入。
在垂直领域,落地成果同样显著。
生数科技创始人骆怡航分享,其推出的Vidu Q1视频生成大模型正在颠覆视频广告行业,之前几十万拍的视频广告,现在AI几秒钟就可以轻松实现;
京东方高级副总裁姜幸群则分享了工业场景的突破:AI 质检系统将复判图像处理量减少 90%,良率管理系统让不良分析周期缩短至原来的 10%。
昆仑万维董事长方汉分享了公司 AI 出海历程,这家主体在北京的企业,依靠全球AI应用落地兴起的机会快速发展,全球拥有4亿用户,营收94%来自于海外,总收入56亿美金。昆仑万维构建AI应用开源生态,开源的视频生成模型以及开源的Deep Research Agent为他们提供了商业化机遇,方汉认为中国AI企业去做To B 业务出海难度低于 To C。
百川智能医学副总裁朱祖懿介绍,其与北京儿童医院合作的 AI 儿科医生,诊断准确率达 82%,超过三甲医院主治医生水平,已正式参与疑难病例会诊;
这些案例无不证明,人工智能正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落地应用价值。
其次,AI应用不仅仅局限于虚拟世界应用,机器人等“影响物理世界的AI”的时机也已成熟。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在论坛上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第三次发展浪潮的拐点,大模型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AGI)方向迈进,尤其加速了机器人从 1.0 时代向 2.0 具身智能时代的跨越。
他提到,具身智能虽面临硬件不成熟、数据短缺、模型能力弱等瓶颈,但通过技术创新已找到突破口:智源发布的跨异构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 RoboOS 和具身大脑 RoboBrain,能部署在机械臂、轮式机器人、双足机器人等不同构型设备上,实现 “一脑多行” 和群体智能。
在上个月的智源大会上,RoboBrain2.0 和 RoboOS2.0 进一步提升了多任务规划、空间感知能力,新增闭环反馈和深度思考功能,已与国内 20 余家具身智能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王仲远认为,具身智能将很快在“封闭场景”如工业、搬运等场景广泛应用,大大提升部分产业生产效率。
02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落地沃土
数据显示,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 2400 家,核心产业规模近 3500 亿元,产值占全国一半,并拥有豆包、智谱GLM、Kimi、可灵、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顶级大模型企业,被誉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落地沃土”。
现场,我和一位来参会的AI创业者聊天,他说“现在做AI应用,就应该在北京,人才多、政府还给很多支持”。
望着论坛活动中那些攒动的人群,热烈而专注的目光,让我想起了2012年移动互联网浪潮刚兴起时的景象。
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的土壤早已肥沃。
首先,是AI基础设施资源全面开放。
例如数据开放。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最重要“养料”。北京高标准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持续推动金融、医疗等领域高质量数据资源在先行区开放,并加快推进数据流通。
在算力供给方面,首推“算力券”,AI企业可以降低算力成本,政府出资助力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在论坛上,针对工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杨梅工业” 宣布开源,该平台由北京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在北京市经信局和朝阳区政府指导下自主研发,专注于工业智能体的应用开发与部署。旨在推动工业智能从设备智能迈向自主协同,从封闭算法模型进化为开放智能体生态。
资源聚集是北京的另一大优势。
正如论坛上所讨论,北京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落地沃土,正通过 “算力券”“人工智能 +” 等政策构建全球领先创新生态,目前已形成 “模型突破 - 场景落地 - 产业循环” 的良性闭环。
以朝阳区为例,朝阳区汇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近 700 家,覆盖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备案上线大模型 27 款;落成具备全栈国产化服务能力的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成全国首个工业 AI 产业园、全市首个 AIGC 视听产业创新中心。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持续突破技术前沿,奇绩创坛、华创资本等投资机构活跃布局,形成 “产学研用资” 协同的完整生态。
北京已构建 “政策引导 - 载体建设 - 场景开放 - 生态培育” 的全链条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北京独特的人才优势,这方面绝对是全国第一。
北京凝聚了全国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与学术成果,30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余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
《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榜 TOP100》在论坛中正式发布,该榜单基于 2015-2024 年全球九万多篇人工智能高水平论文,从科研成果数量与影响力两个维度评选。相关榜单及报告的发布,将为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的培育和招引开辟全新路径。
03 预见未来:北京将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产业高地
北京正以 “AI 新基建、AI大模型、AI 应用场景” 三位一体的全面布局,加速成为人工智能融合产业与AI应用落地的全球标杆城市。
在 AI 新基建领域,北京已构建起坚实的 “数字底座”。
算力层面,通过 “算力券” 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全市智算规模年底将达 4.5 万 P,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打造的 “云 - 边 - 端” 协同智算网络,让 AI 能力渗透到千行百业的毛细血管;
工业领域,“杨梅工业” 平台以开源姿态开放,推动工业智能从封闭算法走向开放智能体生态;
供需对接层面,“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服务平台” 已汇聚 1726 项供给资源,实现技术与场景的精准匹配,为应用落地扫清资源壁垒。
在 AI 大模型领域,北京形成了 “多元突破、全球领先” 的格局。
既有豆包、智谱 GLM、通义千问等通用大模型持续迭代,也有垂直领域的标杆成果 —— 智源研究院的 RoboBrain2.0 与 RoboOS2.0 实现跨异构机器人群体智能,32B 版本开源后大幅降低企业应用门槛;
面壁智能的 MiniCPM 端侧大模型落地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与智能家居,实现隐私数据本地化处理;
快手可灵 AI、生数科技 Vidu 等多模态模型,在视觉生成、视频广告等领域掀起效率革命。这些模型既覆盖虚拟世界交互,也延伸至具身智能等物理世界应用,构建起完整的技术矩阵。
在 AI 应用场景领域,北京正以 “场景先行” 激活产业融合。通过 “揭榜挂帅” 发布 12 个重点场景,总预算 1.1 亿,覆盖制造、医疗、教育、文旅等多元领域。从虚拟服务到实体产业,从民生领域到高精尖制造,北京的 AI 应用正形成 “多点爆发、全域渗透” 的态势。
正是这种 “基建筑基、模型破局、场景落地” 的全链条覆盖,让北京在 AI 融合产业与应用落地的赛道上持续领跑。
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打通 “技术 - 产业 - 价值” 闭环,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从创新到落地的标杆城市。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参与者而言,此刻的北京,既是技术突破的前沿阵地,也是应用落地的试验场,更是梦想启航的沃土。正如论坛上多位嘉宾所言,人工智能的浪潮已至,而北京,正是踏浪而行的最佳起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