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三千余年的时空对话

□保定日报记者  安亚静  见习记者  段  恋  通讯员  王文静

“每个甲骨文字都有自己的故事!”6月27日清晨6时,戴锡文像往常一样坐在书桌前,翻开那本早已卷边泛黄的《甲骨文字典》,时而凝神思索,时而伏案勾画。笔尖流转间,一场跨越三千余年的时空对话,在晨光熹微中悄然开启。

每日研习甲骨文六七个小时,81岁的戴锡文已经坚持整整八年。回忆起初遇甲骨文的情景,戴锡文眼中依然闪烁着光亮。

“当时就觉得这些符号特别神秘,好像有种说不出的吸引力。”2017年,古玩市场里几片龟甲上奇特斑驳的刻痕,深深吸引了戴锡文,从此他和甲骨文结下不解之缘。

八年间,《甲骨文小字典》《说文解字》《字源》等专业典籍堆满案头,数以万计的手稿记录着他触摸历史的痕迹。凭着一股“蚂蚁啃骨头”的韧劲,戴锡文攻克了1500余个甲骨文字的识读难关……

“只要你进入甲骨文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些古老文字有多么美妙。”手指滑动间,他向记者展现甲骨文的造字故事,神情沉醉。“你看,这个‘车’字,一根轴连着两个轮子,像是一幅生动的写实画……”

书架上,从对蒙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的释读,到解析千古绝唱《滕王阁序》,再到探究《中华文明起源至纪元》的脉络,汇集《甲骨文成语》的妙趣……以甲骨文写下的这一笔一画,是戴锡文的心血,更是他对汉字之根的深情追寻。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戴锡文做了一件令专业学者都惊叹的事——手写编纂《甲骨文字解》。

以笔为舟,溯流而上,这部心血之作详细考辨每个字的形义源流,成为他叩击商周文明大门的“独家钥匙”。

“每个字都要翻好几本书才敢落笔。”老人摩挲着墨迹未干的《甲骨文浅释续二》手稿,眼神专注。

在这部近20万字的新著中,他对1800余字进行细致考释。序言中,老人一笔一画写下:“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缺点错误难免。”这份面对浩瀚文明的朴素谦逊,恰是这位民间爱好者最珍贵的学术品格。

“我热爱汉字,研究甲骨文更让我感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精神为之振奋,体会到文字妙不可言的魅力。”戴锡文的话语中饱含深情。在他心中,甲骨文绝非冰冷的符号,而是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编纂《甲骨文字解》时,他常常披星戴月伏案疾书,一坐就是一整天。

这份热爱,早已升华为沉甸甸的传承使命。将甲骨文在保定市乃至河北省推广开来,是戴锡文最大的心愿。

“汉字不是凭空来的,得让更多人了解文字的根。”戴锡文常常这样念叨。

他曾带着对文化之根的深沉牵挂,走进保定市老年大学分享心得,反响热烈。然而,老人心底最深的渴望,是能让甲骨文真正走进校园的课堂。

在他看来,学甲骨文就得从娃娃抓起,他说:“孩子们是咱们民族的未来啊,要让他们了解甲骨文,感受甲骨文的璀璨魅力,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夜色渐深,书房里,戴锡文再次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龟甲图片上那些早已谙熟于心的纹路。此时,龟甲图片上的一笔一画不仅是神秘的甲骨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不息的文化薪火……